首页 偷看我日记,曹操制霸三国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一百三十九章 重建太学,开办官方学院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西汉早期,黄老之学盛行,官方还没有设立正式的传授学术的地方,只有私人开设的私学。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才开始在长安建立太学,也就是官方设立的学校。

最初太学中只设有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从武帝到新莽,太学中科目及人数也逐渐加多,逐渐开设了《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

西汉武帝时董仲舒在贤良对策中说:“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源也。”

东汉光武帝时朱浮上书请广选博士亦云:“夫太学者,礼仪之宫,教化之所由兴也”。

东汉末著名学者蔡邕,也就是蔡琰她老爹更明确的指出:“太学以为博士弟子授业之所”。

以上种种,无不说明了太学的兴衰直接关系到国家教化的成败。

而且太学不止教授理论知识,还有意识的增加学生了的社会实践环节。

东汉和西晋在皇帝举行乡社典礼时,礼生即都以太学生充伍学生学习采取单科结业方式,每家经典学完后,要由博士主持答辩。严格按各经家法要求,讲求师承。答辩为五十道论辩题,解释多者为上第,引文明者为高说。若不依先师,义有相伐者,皆以为非。这对个别学生来说是有些束缚思想,但就整个学业教育而言,又是提倡不同学派之间争论和提高不同学派学术地位的保证。

所以为何国人如此重视教育,以至于教育内卷如此严重?或许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当年由于太学生支持陈蕃、李膺等人反对宦官当政,而被打上‘党人’的标签,数以千计的太学生被逮捕和囚禁,甚至处死,太学便开始逐渐没落。

后来洛阳被董卓一把大火化为灰烬,长安也遭受董卓、李傕郭汜等人的荼毒,天子大臣们自己都朝不保夕,太学自然也就无从维持,早早关闭,直到彻底消失。

如今大汉朝廷于许昌浴火重生,以前有的,现在也自然都得有,太学院于是就在老曹的张罗下开始重建了。

自从那天与蔡琰一番深入交谈之后,曹操整个人犹如焕发了第二春一般,变得龙精虎猛,干劲儿十足!

回到许昌后,曹操的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狠抓文化教育这一块儿的事情,想来是在跟蔡琰的交谈中,对方提及了一些这方面的事情。

这本来就是曹操将来会做的事情,只是现在稍稍提前了一些。

重开太学,明面上这是重振天子威仪,提升汉庭在士人心目中地位的一件好事,但实际上这也是曹操与陆彦密谋瓦解世家知识垄断的第一步。

太学生的来源最初有两种:一是由太常直接挑选“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二是由地方举荐“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其对象便是民间子弟。

直到西汉末年以后才有要求官僚贵族子弟入太学授业的情况。

但这些人自幼养尊处优,又以通过特权赋予的“荫子”途径做官,对入学学习多缺乏热情。

而民间子弟入太学,既可以免除徭役赋税,而且还能以此作为晋身之阶,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不过以前的太学虽不收学费,但生活费用仍需自理,一些家境贫寒的学生,不得不靠劳动谋生来维持学业。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