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镇人家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82页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第39章 排骨年糕

满河的莲花灯, 打着旋挨上又散开,在夜色中托着一团又一团的火前行。

从桥洞那划过来一叶扁舟,船头立根杆子, 上面吊个竹丝灯笼,轻巧又透亮。划船的是个汉子,他是来赶灯的,要把河灯赶到该去且避着人的地方, 烛火燃尽后会有人捞上岸。

不然河灯不尽,渔船不能行。

阿夏从桥栏杆上直起身, 才看到这桥廊底下的灯笼形状各异, 肚大色红的鲤鱼灯,浑身泛白只有对红眼睛的兔儿灯, 也有不知谁做的元宝灯, 涂的色本就黄, 还让烛光把色染的更深。

俏趣一点的是孩童自己做的灯笼, 歪歪扭扭的, 颇为可爱,有粽子灯, 头长尾尖的月灯、四不像的虎头灯、只有花形没有花瓣的花灯。

不止廊桥,柱子上或外头的树梢、石栏都有孩童的灯, 凑近点还能看见纸上歪七扭八的字, 写了名姓, 何时做的灯, 还有奇奇怪怪的话语。

阿夏年年都会挨近看, 因为上头的话着实很好笑, 诸如:阿娘说要写吉利话, 我不晓得什么是吉利, 难道要人跟门前的树公一样老吗?

也有的就写,我的灯笼要挂在清风亭过来第二颗柳树上,旁边有个洞,上次灯笼没照到,摔了一跤。我要灯挂在上面,不让洞再做坏事。

那灯笼上还有人回道,知晓此洞,已补勿担忧。

还有的更好笑,写灯神在上,保佑保佑,明天不用去书院。亦或是保佑小考能得个乙上。

这些灯笼从明月坊起一路挂到书院门前,因大多孩童所做的灯笼出自临水书院,也是希望这求学路上能不那么枯燥无味。

挂灯笼的地方还有不少摊子,基本上全是笔墨,不卖,要用笔得交一文钱,方便大家能在灯笼上写字,回复孩子所说的话。等明日一早他们能找到自己的灯笼,也能见到那些来自陌生人的回话。

阿夏掏钱拿了两只笔,一只递给盛浔,往灯笼旁走还不忘问盛浔,哥,你以前会在灯笼上写什么?

每年写的都不一样,盛浔想了想才说:有时会写先生不要再布置那么多课业,得熬到三更天才能写完。要不就写,船只出海平安。

他还真不会写好玩的话。

我写的更好笑,阿夏回想起自己年少时,笑得眼睛都眯起来,我好多次在上面写我明天要吃什么,说要吃油条、糖糕、小米糕、红糖小圆子,我娘那时怕我吃坏了牙不让吃,看到这就笑我,说我在报菜名。

她越说声音越柔和,像迎合这河面的夜风,不过后来我们家每天早上吃的东西都是我在灯笼上写过的。

阿夏侧头去看灯,声色又轻快起来,但也有一次,我不想睡觉,我娘就吓唬我,说外头有专门抓小孩的大犬,老大一只了。然后我就在灯笼上写,官府要把抓小孩的大犬给关进牢里去。

像这样的事情,小时候阿夏还干过很多,让人啼笑皆非。

确实是你能干得出来的事情,盛浔话里都是笑,他都还记得小时候阿夏做过的事情,拿根竿子去赶水鸭,结果被竿子给绊倒。大夏天的要玩水,整个人栽进水缸里,还好只有一半的水,趴矮墙上逗猫玩,猫不理她就学猫叫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