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之这次战争之中,崇祯动用了于家军这支bug的军队,使得于孝天和他手头的于家军在此战之中战成名。
莱州解围的消息传到京师之后,朝野顿时片欢声,崇祯脸上久违的笑容也总算是出现了,连夸朱大典乃是个良臣,这次派朱大典入山东主剿乃是选对人了。
当然朱大典在奏章之中,除了给自己抹彩之外,也少不了着重点下于孝天和他麾下的福建兵在此战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朱大典在奏章之中说,于孝天御下甚严,其麾下官兵军纪森严,敢于用命,英勇善战,次逆势救援友军,叛军在其兵锋之前,无不冰消瓦解落荒而逃。
此战之中于孝天和其麾下的福建兵居功至伟,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所以请圣上给予其嘉勉。
崇祯看罢奏章了解了下此战的详情,又看了下高起潜送回的战报,把两份战报的情况具体对照了下,感觉并未有什么不对之处,包括高起潜送回的奏折,也称赞于孝天和其麾下的福建兵将,着实能战,而且相当悍勇,福建兵将善用火器,往往打的叛军无力招架。
于孝天是什么人呀!这种提前打点的本事,他当然不会忘记,虽然他也不指望朝廷能给他什么大的官做了,可是太监大都是小人,特别是高起潜这样的家伙,是小人中的小人,要是不打点下zhègè家伙,这家伙肯定不会替他说好话,他于孝天也不想zhègè时候,被小人在背后暗算。
毕竟在今后段时期,他还要拉虎皮扯大旗,假借着大明这张千疮百孔的虎皮,来行他的大事,交好下高起潜这样的崇祯身边的内臣,也是种投资,越是有人替他在京师说好话,他以后在地方办事就越是方便,要不然的话会遇上很大的阻力。
所以于孝天当得知高起潜被派来监军的时候,便已经安排人赶往青州府,暗中求见高起潜,给高起潜送了份非常丰厚的厚礼。
高起潜收了这么重的份厚礼,当然对于孝天会另眼相看,而且于孝天也打点了高起潜手下派到军中代他监视诸军的那些太监,这帮太监们拿人手短,吃人嘴软,所以自然不会给于孝天垫黑砖。
另外于孝天在军前干的事情,也确确实实让他们没话可说,除了抢夺叛军大营,击杀友军兵将这件事之外,这战就算是瞎子,也看出来是于孝天力挽狂澜,才使得官军最终取得了莱州大捷。
莱州战,叛军损失惨重,叛军好不容易凑起来的近四万乱兵,在这战之中损失过半,除了当时就被阵斩了数千人之外,还俘获了万余叛军兵将,孔有德只带了万叛军,逃到了黄县,要不是官军在战胜之后,于孝天领头抢劫叛军大营的话,使得官军提前收兵jiéshù了对叛军的追杀,这次叛军损失将会大些,甚至于全军覆没都不见得没有可能。
朱大典对这次未能全歼叛军的事情,少有点遗憾,可是他也知道官军那些兵将们都是什么德行,这帮人捞钱的念头,始终自始至终的贯彻在他们的行动之中。
就连于孝天也不能例外,但是这件事他也不能怪于孝天,因为于孝天如果不这么做的话,其他人也照样会这么做,最终很可能导致于孝天出了最大的lìqì,但是便宜却都让其他人给占了去,那样的话于孝天事后,不知道会干出什么事情呢!
现在于孝天把便宜占了大头,其他人也少分润了些,好歹总算是把这件事压了下去,没有闹出大的乱子,朱大典也只能对此聊以自慰了。
崇祯看罢了两份战报之后,心中甚是欣慰,早朝之时,专门点了于孝天的名字,在朝堂上对其毫不吝啬的大肆赞扬了番,称其为国之栋梁,并且对当初举荐于孝天率军北上的众大臣,也都给予了肯定,称他们有识人之能,为国举才,此事也有功。
所以这次莱州大捷,不少人都获益匪浅,很是gāoxìng了把,那些当初举荐于孝天的官员们,自然也很是gāoxìng,他们这些人当初力举于孝天,要崇祯调于孝天率军北上平叛,如果万于孝天领兵北上之后,干的不好的话,那么崇祯旦震怒,他们这些人事后虽然不至于掉nǎodài,但是起码也会被崇祯留下个识人不明的yìnxiàng,少是要但些责任的。
可是现在看来,当初他们收礼拿钱,出面举荐于孝天,还真是作对了这件事,这下他们总算是可以放心了。
(上午忘了吼声,弟兄们,我还在求月票哟~)
第一百四十一章莱州解围
欲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