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抗日之红颜悍将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99章政治角逐(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这个提议得到了全体议员的同意,为什么,如果有战斗力强悍的南汉参加盟军这边,可以保证缅甸和印度,阻挡日军进攻。英国战时参谋部已经开会研究,为此和荷兰召开联合军事会议,研究加强在东南亚的兵力,增加空军部署,南汉成为一大焦点。

就在英国开会研究的时候,泰勒家族通过伯明翰议员蒙利西斯向国会提出建议,应该给予南汉政治地位,以确保大英帝国在印度支那的利益。

南汉建立在法国的殖民地上,如果英国同意,等于出卖法国利益,英国当然不在乎,一旦承认这个国家,南汉也不能再进攻缅甸和泰国,从而把他限制在现有领土上。

英国方面迅速作出决定,派遣特使前往南汉,就和南汉建交问题商谈,在英国做出决定的时候,布莱尔会见了戴高乐。美国、英国的立场和决定,敦促戴高乐同意放弃南汉占领的地区,这样可保住越南南部地区,也为英国争取到时机。

此时自由法国流亡政府就在英国,失去英国的支持,戴高乐的抵抗组织将无处可去,不得不尊重英国的意见。为此派出代表和英国一同前往南汉。很快消息就传出去,南汉正在和日本人会谈,日本同意向南汉贷款提供军事援助,南汉女王并没有做出决定。

美国方面密切关注东南亚地区的局势变化,罗斯福已向国会提出,美国应该积极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美国取得全球政治影响,也能把力量深入亚洲。虽然国会一直没有批准,但政府方面却在准备,从政治上是支持英、法、中抵抗运动的。

中央情报局的情报让美国内部也引起动荡,因为他们得到消息,日本将对东南亚地区发动军事进攻,取代英美在这些地区的控制权。美国经济走出低谷,恢复得相当不错,需要亚洲的市场。几个大的军火商非常希望美国能参与战争,也联合起来向国会政府施加压力,应该参与到战争中来。

就在罗斯福研究对策的时候,南汉王宫中魏明向薛茹报告情况,其实这些变化完全是南汉一手导演的,否则怎么会是伯明翰泰勒家族请出议员向国会提交议案。美国那些消息也是情报处泄露出去的,不过恰到好处,让他们认为是得到的情报。

把美英拖入太平洋战争,是薛茹的目的,借着这次机会,让南汉取得政治地位,也是目的之一。

日本对东南亚进攻,南汉这一倒向日本的可能,立即威胁到英、法、美、荷在亚洲的地位。薛茹一方面秘密接触日本提高条件,但却不回绝,一方面向英国暗示,南汉可以帮日本,也可以帮英国,再有一个不断进行军队调动,同时举行军事演习,展现南汉强大的军事力量。

这种做法立即让这些国家感觉到,南汉成了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地区举足轻重的一股力量。在这种局势下,争取南汉就比打击南汉来得重要。日本和南汉谈判根本就没有诚意,不过是安抚拖时间进行准备而已,却没想到薛茹利用了他们这点,终于迫使英国和法国同时派出代表前来。

一个多月时间,南汉方面和日本的谈判没有什么进展,只有泰国不得不同意向后把边境线让出一百公里。这是日本同意的,在日本方面看来,给南汉多少地方也没用,因为一旦日军开始进攻,南汉将不复存在。为了压制泰国彻底倒向南汉,无耻的日本两边调停,让南汉暂时不要进攻泰国,逼迫泰国同意。

四月初的时候,双方正式签订南泰边境条约,原来的边境线向泰国国境内延伸一百多公里,清莱、南府两个地区划入南汉版图,南汉领土扩大上万平方公里。

日本方面很失望,南汉并没有对日本方面做出什么承诺。对日本提出的条件,南汉也没作答复,但他们一个目的达到了,成功拖住了时间。

在南汉咄咄逼人的压力下,泰国终于同意日本可以向泰国境内派兵,提供日本需要的军事基地,双方签订了军事同盟协议,日本利用南汉也达到了他们的目的。

在日本代表报告国内第2遣华舰队派出运输舰从曼谷运输部队进入泰国的时候,大本营方面认为时机成熟,只要在越南南部登陆占领越南就可以从南北两面进攻南汉,从而完成完全控制越南、柬埔寨、泰国,那时候就可以向缅甸进攻。虽然南汉没有和日本达成协议,但表示保持中立。

日本东京皇宫之内,天皇裕仁主持召开的第六次御前会议争论的很厉害,已经到了这个时候,日本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应该向北进攻苏联。主张和德国结盟的人认为,应该配合德国瓜分苏联。

日本驻德国大使报告,他会见希特勒得知苏德之战已不可避免,这让日本国内亲德人士十分兴奋。可是御前会议开了几天时间,研究分析的结果日本还是向南进攻。

因为以日本现在的国力,是无法和苏联相抗的,占领东南亚可以解决战略物资,因为英美陷入对德国战争,在东南亚力量薄弱,日本占领那里是没有问题的。天皇最后同意日军准备向南进攻。

既然天皇御准,参谋本部立即派兵进入三亚、台湾和中国广州,准备进行对东南亚进攻。想进攻这些地方,第一步就是占领越南北部,必须解决南汉王国。

根据这个决定,日军开始军事行动。就在日本开始行动的时候,英国代表梅西尔特,法国戴高乐政府代表奥林杰克斯来到南汉雪城,就英法对解决东南半岛问题与南汉展开谈判。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