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七十年代之农门长女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437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杨瑾从外面回来,听了娘俩儿的话就笑着说:

“这孩子还没上学的时候,就跟着丰收学二进制,现在完全被电脑迷住了。”

又告诉儿子,“假期少年宫有计算机兴趣班,不过听说那里只收成绩最优秀的学生,不知道你能不能通过。”

“我当然能通过了,我一直是全年级第一名,毕业考试也不会例外!”

梓恒说着,却拿了课本去一旁看了。

孩子们的教育,当爸爸的管得更多,也更有办法。

鲁盼儿向杨瑾眨了眨眼,又笑着问:

“我们都吃过了,让于姐给你下点儿面吧?”

“不用了,我跟朋友在外面吃的。”

孩子们没觉出什么,可鲁盼儿却感觉到杨瑾的情绪有些低落,拉了他的手,“在学校整天做课题,回家先别忙着看书,我们出去散散步吧。”

出了院门,外面的傍晚正喧嚣热闹着,杨瑾反握了妻子的手,“你一定猜到了,今天我接到后勤处的通知,你们的户口又没有调成。”

一家人搬到北京十多年了,两个孩子也一直在北京上学,但是娘仨儿的户口却一直还在老家农村。

住房、口粮、供应什么的,夫妻俩都不在意。

唯独孩子们的学业,却要受到户口的影响。

第255章无法容忍

梓恒就要上高中了,虽然可以继续在学校的附中读书,但是他的户口还在东平安堡村,也就是说他只能在老家参加高考。

而各省的高考试卷是不一样的,北京高中教学只针对北京的高考,与老家有很大不同。

所以如果户口调不到北京,梓恒只能回老家上高中了。

其实,从两个孩子上学开始,杨瑾和鲁盼儿就开始申请调户口。

按杨瑾的情况,也符合将家人调到北京的条件,身边已经有不少情况相似的成功例子。

但是,自家的申请一直没有被批准。

原因呢,鲁盼儿和杨瑾也清楚。

是周华在从中作梗。

做为燕京大学的老师,杨瑾为家人申请北京户口需要通过学校的后勤处,周华正是后勤处的处长。

“户口调不过来也没什么。”

鲁盼儿失望归失望,但她也早做好了准备,“梓恒升学后,我带他回老家读书,就在襄平高中。”

“这次我回襄平县,还特别打听了襄平高中的情况。

别看襄平只是个小县城,但襄平高中教学质量很好的,高考成绩也很优秀。”

“还有,蔡颖也会跟我一起回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