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在古代搞基建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12页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众人基本都是这两个观点,可是直到那位法家少年站出来,提出太平盛世才更当用重典,如此才能保国之安稳。

严晏的思想和众人迥异,可以说是截然不同。

“也不知道他现在在哪里,在做什么?”那名法家学子道,他是坚持法不能轻易更改的那批人,饶是同为法家出身,他也没敢赞同严晏那套“太平盛世更当用重典”的理论。

因为他身单力薄,怕被儒家的人撕。

而此时,正在被人念叨的那名于秋试开考之际,被法家的一位大佬带到了赵燕歌的面前。

“严晏,过来见过陛下。”右相声音和蔼道。

一个年约十七、八,不到二十的少年人闻言上前一步,腰身微躬,拱手行礼于眉心处,道,“晏见过陛下。”

“坐下吧,给我说说你的法家思想。”赵燕歌让他们两个坐下,看向那个比他大不了多少的法家少年。

严晏身穿一身很具有法家特色的衣服,就差把律法写到衣服上,神情严肃紧绷,一副少年老成的姿态。

别看严晏年纪不大,他都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爹了。

自认比他小不了几岁的赵燕歌初次听到的时候简直惊呆了。

“喏,陛下。”严晏深呼一口气,待理清思路以后,就把那套“太平盛世用重典”的想法说出来。

哪怕面前的是大秦的帝王也没能更改他一丝一毫的思想,当然,太过绝对的思想有时候是不会受到上面人赏识的,因此,等把自己的思想一股脑的说完以后,严晏就心里紧张的等待着来自帝王的宣判。

身为积极入世的法家出身的他,是真的想让自己的才华得到上面赏识,从而让他能一展心中的抱负。

赵燕歌听后面上一点波动都无,轻饮一口茶后才慢悠悠的说道,“大话谁都会说,只是你有那个实践到底的决心么?”

他这段时间见过的人也不少,除了少数几个,大部分其实都是夸夸其谈,纸上谈兵,这也是年轻人为什么需要把他们磨砺一段时间,让他们好好的沉淀一下才能用的原因。

真正能为了自己理想而背负前行的人,真的很少很少。

“陛下请放心,晏已经做好了所有的准备。”严晏坚定道。

他非常明白自己选择的这条路有多难走,可以说是阻力重重,可是他不能因为看见了困难就选择退缩,就是因为看到了那些困难,他才更要前行。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