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着这样总比唯唯诺诺曲意逢迎好,将来应该不会受委屈。
安平曜想的没错,她一生几乎没受过什么小委屈。
安平晞四岁时跟随母亲进宫赴宴,认识了那个金尊玉贵的小皇子。回来便拉着他兴奋的讲个没完没了,缠着他教她写云昰的名字。
他心中极为不忿,却还是端端正正写了云昰(shi四声)二字让她临摹。
一同南渡的友邻旧部中鲜少有同龄人,尤其是女孩,所以安平晞并无多少玩伴,初时也不喜与年龄相仿的幼童玩耍,直至遇到云昰。
云昰五岁时开始跟随安平严学弓马骑射,六岁的安平晞早他一年学会,整日骑着一匹小矮脚马,由内侍牵着跟前跟后,回到家便跑去找他汇报日常。
之前安平曜还担心妹妹将来性情孤僻不与人接触,后来他便发现自己瞎操心了。她一面庄重得体幽淑娴雅,一面洒脱恣意张扬明媚。
反倒是他孤僻乖戾不擅交际,尤其厌恶各种应酬欢宴,每到避无可避之时,安平晞就会乖巧地陪在他旁边,与他说笑解闷,或介绍新结识的朋友,不会让他显得格格不入。
他十四岁想入冶铸局,为得父亲首肯,兄妹二人足足忙活了大半年,母亲和兄长是半点不愿的,家中唯有妹妹支持他,绞尽脑汁帮他出谋划策,幸而最终得偿所愿。
安平曜从那时起便将妹妹引为知己,再不将她当孩童看待。
其后兄长成婚,家中格局发生变化,他们兄妹二人愈发亲密,渐渐有种相依为命的错觉。
自从嫂子进门后,父母对妹妹的要求愈发严格,整日将规矩体统挂在嘴边,他知道都是大嫂怂恿的结果,妹妹先前也忤逆顶撞过,碰了几回软钉子后便学乖了,渐渐敬而远之,不再与其计较。
他将一切看在眼里,却又爱莫能助,总不能为了维护妹妹与嫂子发生冲突吧?
何况她才是这个家未来的女主人,以后要接管后宅事务,姑嫂不和,吃亏的最终还是小姑。
而且兄长爱妻如命,总觉得是妹妹顽劣有错在先,几次三番之后,妹妹便也与兄长疏远了。
其后她便不爱在家里呆,自愿入宫为二公主侍读,而他在冶铸局忙得热火朝天,也不怎么回去了。
待二公主出阁后,妹妹已经十四岁,出落得亭亭玉立清隽秀逸,身材纤细修长,在一众闺秀中极为耀眼。
妹妹回来后,他便也隔三差五回家,但碍于礼法,已经不能像幼时那般亲密无间,独处几乎不太可能。
她早有了自己的小圈子,常邀一众闺秀来府中玩,隔得老远都能听到莺声燕语,想是极为快乐。
有时候也会在府中偶遇,她便拉住他大大方方地向闺蜜介绍,女孩子们大都含羞带怯,端庄文雅地见礼,也有活泼调皮者会与他开玩笑,可见他冷漠端方,自觉无趣便也不了了之。
他隐约得知母亲在为他的婚事烦忧,所以让妹妹频繁邀请女伴过府,便是为了方便相看,可一直高不成低不就,始终未见合适的。
他不忍母亲白白费心,便去向她陈情,坦白自己目前不愿成婚,待日后执掌了冶铸局再说。
母亲见他心意已决,虽觉惋惜却也知道强求不了,只得作罢。
他虽桀骜不驯,但也明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道理,所以不会在这等事上忤逆父母。
可当年兄长成婚后的情形历历在目,他不想妹妹再经历一次,所以便打算待她出阁后自己再娶亲,反正他并无恋慕之人,多等些年也无所谓。
其后天同帝驾崩,留下遗诏命太子若要继位,须得先于安平晞完婚。
当时他身在冶铸局,四面八方丧钟大作,众人皆停下来举哀,他对天同帝没什么好感,若非他政变落败,安平家就不用远离故土,族人死伤无数,千里迢迢来到异乡安家。
这种时刻父兄自然要在军中和宫里主持大局,安平曜匆匆奔去了妹妹的绣楼,刚跨进门槛就看到杏姨正领着宫人在为妹妹量身,他忙退了出去。
杏姨瞥见他,跟出来解释道,“宫里急着赶制大婚礼服,先帝这道遗诏可算了了小姐多年心事。”声音里有掩饰不掉的喜悦。
母亲拖着病体筹备婚嫁事宜,府中忙得不可开交,他自愿充当母亲臂膀,任劳任怨。
皇家迎娶太子妃,即便事急从权,大致名目也是少不了的,太常寺皆按部就班筹办着,从纳采、问名、纳吉到纳征都很顺利,最后却卡在了请期。
婚期迟迟未定,直至遥遥无期。
母亲为此没少与父亲争吵,但父亲一反常态地暴躁激愤,竟一怒之下住进官舍再不回来。
母亲病情加重,没几天便撒手人寰,闭眼前连话都说不出来,只望着妹妹怔怔落泪,满眼都是心疼怜悯,复又望向他,似有嘱托之意,他握住她的手拼命点头,答应她定会拼尽全力安置好妹妹。
可她是个人,并非什么物件,如何安置呢?
母亲故去后,妹妹愈发敏感孤僻喜怒无常,面上再无笑颜,待安葬了母亲后,她竟自行搬进了母亲生前养病的小院,从此深居简出谁也不见。
逝者已矣,生者何堪?
母亲去世后,左班都知符海出宫吊唁,叹息说太子年少丧父悲伤过度不能自已,以致性情大变日渐暴戾,恐不能如期议婚,让他们多担待点。
天家婚约不比寻常,便只能拖着。
妹妹十七岁生辰那天,他特意早早回来,嘱咐厨房做了碗长寿面。
他们家算是北方人,过生辰有吃长寿面的习惯。
那时候妹妹已经多日不出门了,拒婚风波对她而言算是奇耻大辱,她已与昔日旧友断了来往,谢绝任何访客。
后宅由大嫂主事,下人们拜高踩低,妹妹风光不再,自然对她多有怠慢,他是从桑染口中得知的。
府中冷冷寂寂,他平素也不爱呆,尤其是与父兄闹矛盾后,更想搬到冶铸局去,但实在放心不下妹妹,只得隔三差五回来探看。
漫长的一年熬过去了,城中沸沸扬扬的流言也渐渐平息。
有一日他在路上邂逅薛家三小姐,妹妹昔日最亲密的女伴。
她像往日一样言笑晏晏,上前从容见礼并问及妹妹近况,他便沮丧道一切如故,仍不见好。
薛琬琰诧异,忽又想起她十八岁生辰在即,便提议给她庆生,去年重孝在身就不提了,今年不能再误,人生能有几个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