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燃烧的海洋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五十章 民间力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对和平抱有幻想的,绝不是个别人。

第一次印度洋战争之后,“和平理想主义”就在国内抬头,到中南半岛战争之后,更是成为了一股社会风气。当时,一些国内的“和平组织”表现得非常积极,比如组织志愿者去周边国家支教。在二零三一年,越南南部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之后,国内的民间组织就发起过捐赠与救助活动。

归根结底,“和平理想主义”是一种由民间发起的思潮。

首先,在第一次印度洋战争与中南半岛战争之后,中国的周边局势大为改善,在南亚与东南亚获得了最大的话语权,民众所关注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比如南海争端,以对中国有利的方式逐一得到解决。从某种意义上讲,到二零三零年左右,中国迎来了自建国之后最为优越的生存环境。

其次,中国的军事实力在这几年间得到了长足发展,综合军力已经接近美国,军事大国身份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承认。此外,从长远发展来看,仍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超越美国只是时间上的问题。由此,很多民众都认为,中国不但有能力捍卫国家安全,也有能力遏制外来威胁。

最后,中国的经济规模在二零三零年与美国持平。虽然美国也处于黄金发展时期,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二战后的巅峰,而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二零二五年就回落到了理性水平,所以增长率不比美国高多少,但是按照最保守的估计,中国也能在二零三五年,全面超越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

这些因素,都使国民充满了自信。

自信的结果就是,绝大部分民众认为,中国现有的实力,已经足以保证国家按照正常模式发展下去,因此应该在对外政策上做出调整,树立新的大国典范,以完全不同于美国的方式成为世界头号大国。

所谓的新方式,实际上就是和平崛起。

说得直接一点,在有足够的能力遏制外来威胁的前提下,中国没有理由通过军事扩张来超越美国。

只说道理的话,这种观点没有错。

问题是,在国际斗争中,道理是永远也说不通的,真正的核心是实力,即一个国家在捍卫国家利益中展示出的实力。

实力不是简单的数值对比,在很多时候必须通过实际行动体现出来。

说得形象一点,实力就是体重,如果仅有实力,而没有发挥实力的决心,实力就没有任何用途,如同体重一吨的水牛是体重两百公斤的狮子的食物。只有把实力发挥出来,通过行动才能转化为利益。

事实上,历史上的所有世界级强国,没有一个是和平崛起的。

在历史上,中国也绝非只懂得、或者只依靠和平的力量成为世界大国。

所幸的是,在社会上,仍然有不少人、或者说是大部分民众相信,中国在崛起道路上肯定会遇到很多艰难险阻,而且无法用和平手段克服,因此在必要的时候,必须用更加强硬的方式铲除障碍。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娱乐文化。

比如在二零二五年之后,国内电视剧中,以往盛行的清宫戏、抗日剧开始销声匿迹,代之以描述盛唐与秦汉时期的古装戏,特别是历史大片。在二零二七年,一家民营制片公司还耗资二十八亿元,把“唐学会”几名历史学家联合出版的历史书籍改编为剧本,拍摄了一部总共五十集,以唐朝大将高仙芝远征西域为主题的历史大片,在开播后获得了高达百分之二十二的收视率。随后,该制片公司把唐朝的历史拍成了剧集,在接下来的五年内,一直是国内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

除了电视剧,电影题材也悄然转变。

只是,电影的主要题材不是历史,而是现代战争。比如在二零二九年,中国海军远征印度洋的作战行动被改编成电影。为了协助拍摄方,海军还专门派遣“黄河”号航母战斗群前往印度洋。有趣的是,因为借用了牧浩洋等人的人物形象,在电影上映之后,牧浩洋等人还拿到了一笔版权使用费。

这些文化层面上的东西,非常直观的反映出了社会文化的基本面貌。

可以说,当时中国人的情绪非常复杂。

当两股不同的文化发生碰撞的时候,必然迸出火花,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最终都会在国家的基本政策上得到反映。

也正是如此,易援朝的理想主义才有足够多的支持者。

只是,如同李明阳所说,民众可以存在幻想,但是作为军人,特别是掌握了实权的军人却不能有任何幻想。

和平崛起确实是一种选择,却不是当前的选择。

中国与日本的矛盾,已经发展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如果日本是一个理性的国家,也许中日矛盾还可以通过和平方式得到化解,至少能够控制在最低限度之内。可惜的是,日本不是一个理性的民族。日本已经选择了前进方向,正如同牧浩洋的认识一样,中日战争的主动权不在中国,而是在日本。只要日本愿意和平相处,中国就不会挑起战争。只要日本蓄谋通过战争改变现有格局,挑战中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地位,对中国构成严重威胁,中国就没有第二种选择。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