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清第一作家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大清第一作家 第149节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长清闻言,收敛起了一身气质,退后一步恭敬道:“是。”

胤禟看看胤禩,又看看那戏子,这回是反应过来了。

“忽悠我?”胤禟横眉道:“他是八哥的人?!”

胤禩笑道:“是京城三教九流中其中的一个暗线。”

长清经营了一个好“身世”,提供消息的暗线是主业,唱戏是副业,而赚到的千金之银,全都让他送往了各地抚儿院、赡老院,自己一点儿都不留。他收容一些无家可归的人,也在为暗线培养下一代而做准备。

做一行爱一行,他还真就挺喜欢唱戏,还唱出了门道来,不做“正事”的时候,他还会练戏唱曲,想要追寻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境界。

能文能武,品德高尚,性子不慕名利是他经营的人设,关键时候可取得人的信任。

今日九贝勒惜才,明日就会有别的人惜才。

胤禟这才反应过来,自己这是一步又一步地踏入了长清的圈套!

他不可思议道:“那今日我若是不来呢?我若是不请八哥来,那你怎么脱身?”

胤禩道:“脱身的方法有很多,奉恩国公府的人就在附近,他唱戏那么久有哪些常客会来心里还是有底的,若真是惹了大事生死攸关,还能假死脱身。”

而且,纨绔子弟逼良为娼的戏码,很能吸引到权贵侧目,从而进入目标人物的眼中,找到可以勾搭上目标人物的机会。

胤禟摇了摇头,叹息道:“八哥手底下的人,一个个都那么全才。”

胤禩嘱咐长清:“你可以回去了,今日有这一遭,日后不会再有哪位权贵来为难戏子身份的你,你的名声还会因为倾城而更进一步,可以抓住这个机遇做一些什么。至于戏班子那儿,到时候会有衙门的人来疏散人群。”

长清闻言,眼眸一亮,拜过他们便匆匆离去。

胤禟感叹道:“人们都说我阴险狡诈、心机深沉,比起八哥属下这些人,我觉得我分明是一朵纯真无邪的小白花啊!”

一朵纯真无邪的小白花,是胤禩早些年话本里的用词,那时候没感觉什么,现在读起来却觉得哪里怪怪的。

有一种做作的油腻感!

胤禩道:“好了好了,我们也快一些回家去,等今日发生的事情传开,恐怕明日朝会又要有人那这说事了。等汗阿玛知道了……”

汗阿玛最近心情不错,等他知道了,恐怕会狠狠嘲笑他。

胤禩深思起来,他喃喃道:“难道真的是因为不写完结局而犯了众怒?”

胤禟精神一振,笑道:“八哥终于良心发现起来了?”

胤禩瞥了他一眼,不说话。

其实他已经忘记了当初写《大秦传奇》的手感,再要捡回来,恐怕得从头看了一遍自己所写的《大秦传奇》。执起笔,苦思冥想,斟酌语句,时隔许久,倾城终于又重新写回了《大秦传奇》!

次日,康熙将胤禩召至跟前,训斥了他一顿:“你知道自己如今受欢迎,就不要轻易暴露自己身份!”他也没说让胤禩别出去,毕竟胤禩还要为他外出办事。

胤禩无奈解释道:“儿臣哪儿是受欢迎,儿臣是犯了众怒。”他也没想到人们会那么激动。

康熙语重心长地对胤禩说:“既然犯了众怒,那便找机会平了众怒。解铃还须系铃人。”

胤禩:“……”这回不是他的错觉,汗阿玛这是在强烈暗示他有始有终?!

可是,没有人盯着写,胤禩已经“懒散”了许久,再写《大秦传奇》没那个动力了。毕竟《大秦传奇》已经在他脑子里完结了。

为了“逼迫”自己做一个有始有终的良心人,胤禩打算换一种写法。

一章一章的连载!

因民间私报屡禁不止,又不曾以严刑峻法来约束,京城的官报终于由礼部官员提出,经过上奏皇上获得批奏,礼部将成立一个新司,用以印刷官报传达百姓。

以往的官报都是贴在布告栏上,如今倒是准备搞一个能卖钱又量大的,朝廷出手,若是销量比不上民间私报岂不令人蒙羞?

于是礼部官员提议,给倾城开辟一个版面,用以刊登八贝勒的文章。

胤禩想了想自己的《大秦传奇》距离完结还有一段路要走,若是能在连载期间与天下文人们商议秦史,得到看客们反馈就再好不过了。

将《大秦传奇》完结篇一章一章地吐出来,有礼部官员问他要稿件,他应该不会再偷懒了。写多少交出去多少,也算是给天下人一个交代,免得他们真的要把他关起来写话本,那太丢人了。

那纨绔子贝勒回到家中还以为自己逃过了一劫,殊不知胤禩从他父亲那儿下手,让他老子出手去狠狠教训了他,并且将他丢去了胤禔军中遭受非人的磨炼。

胤禩见他那么倒霉,颇有经历一番自己当初经历痛苦的过程,而且还心智不坚定每天叫苦连篇,乐呵呵地看戏。

没多久,长清那儿传来消息,他成功以为老夫人唱戏的身份,得以进了希福纳的府中。

胤禩知道,收网的时机到了。

第121章 有生之年系列

礼部之下最新设立的印铸局,下设下设文牍、庶务、发行等(1),朝廷官方的铸字、排版及印刷皆在此完成。

胤禟悄悄告诉胤禩:“上一世可没有设这地方,要不是八哥搅合了一池浑水,让民间著作层出不穷,朝中也不会将管理文牍提上日程了,汗阿玛在位时可没有重视过这一块儿。”

不仅汗阿玛不重视,上一世之后继位的老四也没有捣鼓过印铸局,这不是话本百花齐放,著作层出不穷吗?

胤禩道:“印铸局的诞生,非我一人之力,而是水到渠成之结果,有了这么一个机构其实是好事,至少汗阿玛的政令并没有将百花齐放的局面一竿子打死。”

最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其实是一刀切,彻底遏制,大清早年有这样的趋势,不过近些年,似乎是人们被倾城的反复折腾够呛,文官骂都快骂得麻木了,也没见皇上拿八贝勒怎么样,即使总是被禁足、关家门,可八贝勒日子过得有多潇洒,谁还不知道是皇上纵容的结果?

初初设立,礼部印铸局的官员官职并不高,也没有找朝中德高望重的老臣来坐镇,印铸局之中的官员平均年龄,是礼部各司之中最年轻的一批。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