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有木兮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山有木兮——非天夜翔(23)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他说不清自己为什么会在这时候笑出来,却找不到更合适的话说了。

罗宣随手将瓦罐里的参汤倒出来少许,装在破碗里递给他。

姜恒心中那骤然而来的痛苦与悲伤,就像一场海啸终于结束,内心的惊涛骇浪,也慢慢地平静下来。

真的是耿曙吗?姜恒低声说,他死了吗?

我不知道,罗宣随口道,不确定,不过根据你的话,我看多半是了,我在灵山峡谷里的一棵树前找到了他,那会儿他跪着,直挺挺地跪在树下。你可以信,也可以不信。

姜恒的呼吸抽动几下,泪水早就哭干了,最后他只能接受了这个现实。

要我去找你娘么?罗宣打量姜恒,又问,姜昭临走前说过没有?她在越地哪儿?

姜恒麻木地摇了摇头。

罗宣便没有再吭声,躺在角落里,长腿交叠,闭目养神。太阳下山,阴影笼罩了他们,很久很久以后,姜恒长长地叹了口气,和衣而卧,躺在了另一个角落,二人沉默无言。

直到天明时分,姜恒半睡半醒间,忽听见外头马蹄声响。

有人来了,罗大哥?姜恒坐起身,说,是谁?

罗宣始终闭着双眼,沉默不言,姜恒见他没有任何动作,便依旧躺下。但顷刻间,一声男人的狂喊声传来。姜恒瞬间彻底清醒,转头望向房外。

罗宣也随之睁开双眼,眉头拧了起来。

肆意的笑声、杀戮声、求饶声混在一处。

姜恒脸色惊恐无比,正要爬到窗前去看,罗宣却起身,揪着姜恒的衣领,把他扔回角落里,随手掸了下身上的灰,好整以暇地拉开门,坦然走了出去。

这儿还有人?!外头传来郢地口音的对话,又道,哪里来的?

姜恒屏息,侧耳静听,只听房外又响起:救命啊!救命,少侠,求求你

罗宣的声音道:你们是谁?从哪里来?要去何处?

你管得着么?!先前那郢地口音粗暴地说,把他抓回去!

忽然间,房外空地上传来重物落地声,伴随着又一声大喊,天地间彻底安静了下来。

姜恒心脏狂跳,到窗前朝外看去,只见地上躺着数名郢国骑兵。罗宣走到房外空地角落,掏出匕首,耐心地割开被捆在角落里的一人身上的绳子。

那是个面黄肌瘦的中年人,正在不住挣扎,待得绳子一解开,便转身要跑,孰料罗宣根本没有追杀他的意思,反而转身进了房内。

姜恒抬头看罗宣,罗宣好整以暇,复又坐下,继续睡他的回笼觉。

你把他们都杀了?姜恒问。

罗宣没有回答,两人又听见外头传来少许响动。旋即,罗宣又道:下着雨呢,你想去哪儿?进来避一避罢!

门被推开,只见那中年人抱着两只被捆住了脚的鸡,战战兢兢地进来。

谢谢谢谢您!谢谢少侠救命之恩。那中年人朝罗宣磕了头,死里逃生,依旧十分紧张,此恩无以为报,只有来世做牛

不要做牛做马了!罗宣不耐烦道,每个人都做牛做马,下辈子就这么想我去投胎当个放牛的?

姜恒看看罗宣,再看那中年人,罗宣始终闭着眼,中年人瞬间哭笑不得。

有吃的?罗宣吩咐道,拿点出来就是。

中年人说:实不相瞒,少侠,我是商人东西都快被劫光了,只剩这两只路上换的鸡,少侠要不嫌弃,我这就杀鸡给您吃。

有鸡吃,罗宣说,不嫌弃。

别杀它了,姜恒说,都不容易,我不饿,你路上还要吃罢。

罗宣说:你不饿,我饿了。

姜恒有点愧疚,说:那我不吃,我什么都没做,你杀一只就行。

中年人说:我再去找找吃的?

那商人要去屋后,罗宣又道:不要开地窖的门。

商人忙道:是,少侠。

商人壮着胆,到门外去翻骑兵的尸体,罗宣似乎早知道他要做什么,又说:尸体上有毒,手别碰上,带的东西不妨。

商人捡来一根木棍,从骑兵身上翻出干粮与风肉,拿进来问:这个没毒罢?少侠?

罗宣懒得回答,商人便将风肉撕开,放进瓦罐里,又添了自己随身带的米与盐,煮在一起。姜恒爬过去,拿了点米,喂给扔在墙角的鸡。

你们也是来鬼山的么?商人见罗宣不想说话,便朝姜恒说。

姜恒问:鬼山是什么?

商人与姜恒俱一脸迷茫,商人指指远处沧山的方向,说:走进去,就再也出不来的雾山,你不知道?不知道,又怎么会来这儿?

姜恒充满疑惑,摇了摇头。

罗宣随口答道:是,山上有个穿黑衣服的女鬼,但凡进去,都会被吸光精气。

商人脸色发白,叹了口气,又说:郢国封锁了与代国的边境,只能从鬼山里过了,否则再也回不了家。

姜恒说:外头现在怎么样了?

商人想了想,反问道:小伙子,你说哪国?

瓦罐里的肉饭煮好了,姜恒便用破碗先舀出来,第一碗递给了罗宣,再给那商人,罗宣接了,余下两人才开始吃。姜恒边吃边听那商人说,才知道这段时日里,神州大地发生了太多的事。

而一切的源头,还要从那场雪崩说起。

数月前,王都灵山雪崩,埋进了梁、郑、雍三国十万大军。晋天子姬珣举火自焚,陪朝廷百官殉国。惨烈的这一结局,反而令四国的联军伐雍,最终半途而废。

这是第二次联军无功而返了,争抢天子使得五国军心涣散,再无法集结对抗雍国,而元气大伤的雍军,则再次退回玉璧关固守。

迟到的代、郢二国,则坐收渔翁之利,开始打扫战场。天子驾崩,连同洛阳一场大火后,清理王都成为当务之急,宗庙焚毁,象征天下王权的九鼎化作了一摊铜水,凝结了整个朝廷的怨魂。

谁有继位天子的资格?抑或从此天下再无天子,五国各自称帝?

这个时候,谁得到了名正言顺的继承权,便将是新的帝君,哪怕事实不一定能号令天下,至少尚有名义在,扛起王旗后,便可假借王道的名义四面征伐。

于是郢国军声称,在大军入城时,最终见了天子一面,被姬珣托付了传国金玺,如今已送回国,由国君持有,郢王将继任帝位。

九鼎毁于大火,金玺却坚固无比,谁得到了金玺,便能从旁证明,继任帝位的合理性。

但很快,代国也声称,自己得到了金玺,而郢,则是要挟天子、弑君的一方。

双方都声称得到天子亲授,却也迟迟并未出示金玺。天下众说纷纭,不知洛阳大火后,这方小小的传国之印,究竟流落到了何处。

只有姜恒知道它的下落,也知道这两国谁都没有拿到传国之器,想来正在快马加鞭,到处搜寻。

又两个月后,代、郢二国因延续两百年之久的巴南边境争端,爆发了战争。眼下国境全部封锁,唯一无人涉足的,就只有长海畔,沧山一带。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