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都开了车,因为说好了要去齐韵之那里吃晚饭,就站在车前,认真的商量开谁的车过去,路上是不是要买点礼物等诸多细节。
不知道的,还以为两人是在谈判,或是在讨论案子。
陆俨提供的方案是:“这样,开我的车,晚上吃完饭,我再送你回家,你的车就先放在市局。”
薛芃想了下,摇头:“不好,这样你太累了。而且我家比较远,你送我回去,还要折回来,把巴诺撂在家里一晚上,它要伤心了。再说我的车留在市局,要是我周末要出门怎么办?”
陆俨点头,又提供第二套方案:“那就开你的车,等从我妈那里吃完饭回来,咱们再回市局取我的车,再各开各的车回家。”
然而这话刚落,还没等薛芃接茬儿,陆俨又道:“只是这样一来,又变成你太累了,你要车接车送,还要很晚开车回家。你刚才也说了,你家比较远。”
嗯,无论怎么听,两套方案都很麻烦。
薛芃没接茬儿,就站在那儿想折中的解决办法。
隔了几秒,陆俨说:“你看,还是第一套方案比较好。要是你觉得巴诺会伤心,就稍微调整一下,从我妈那里回来后,先去接巴诺,我和巴诺再一起送你回家。当然,你的车就放在市局,如果周末需要用车,不管你要去哪儿,我都可以去接你。”
薛芃盯着陆俨看了好几眼,半晌,忽然明白了。
她唇角扬起,露出一抹笑:“哦,那要是我周末要回家吃饭呢?”
这一笑,就代表同意了。
陆俨非常善于察言观色,便趁机拉起薛芃的手走向自己的车,打开副驾驶座的门,示意薛芃上车。
等她坐上去,他才说:“那我就接你回家吃饭啊,顺便让阿姨看看我,有没有哪里不满意的,需要改进的,我心里也好有个数,回去列个计划表,按照阿姨的标准办了。”
薛芃笑着抬手打了他一下:“就知道你憋着别的主意,那好吧,周末如果计划允许,你就跟我回家吧。”
作者有话要说:程序正义,又叫“看得见的正义”。
结果正义,也叫实质正义。
前者是讲究平衡的,客观的,后者是由当事人主观来判定的。
举个小例子,儿子为了父亲报仇,手刃仇人,儿子主观认为是出于实施正义的前提下,才这样做。这就是结果正义。
到底哪个正义更好,千百年来都在争论,可它没有标准答案,尤其是当落到某一个具体案例时。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都说法律不外乎人情,立法者应当将伦理、社会目标、道德都纳入立法的考虑,力求调和两种正义之间的平衡。
之所以提到这两个名词,是因为我要点题→_→,本文的所有大小案件,都是围绕着这个主题~
ps,有童鞋指出,这里的“结果正义”应该是实体正义,是专有名词。
这里我要提一下,正是因为实体正义是刑诉法专有名词,才不能用在这里。
实体正义,是通过刑事诉讼过程来实现结果正义,这是必要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