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二百四十八章 路难行(一)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接着,就是浇筑路基了。

当时村里干活的大人们,是用铁板做模具,大致原理和做土胚差不多,先把模具铺在平整的地基上,然后把水泥和沙子石子石灰等浇筑材料混合起来之后,把浇筑材料倒进模具中,等水泥干涸了,一段又平整又结实的路就凝固好了。

其中还有用到震动泵,一种不知原理的震动机械,其作用是通过震动,把水泥压的很密实,提高强度。

震动泵汉末是没有的,也无法发明出来,但没有震动泵也是可以的,可以用人力的方法,在路块上放上木板,然后人站在上面踩,依靠重力一样能把水泥压的密实。

然后还有一种像是大熨斗一样的,负责把水泥表面抹平的的工具,这玩意儿,汉末同样没有。

磨平的工具就更好找替代品了,随便找个木板,加个把手,就可以用来进行抹平工作。

其余的技术细节还有,比如水泥路每隔几米,就用切割机横着在路面切一道长痕,李孟羲猜测,这是为了防止路面开裂。

关于水泥路的寿命和承载能力,绝对很强大。

李孟羲前世住在农村,村子靠河,河里河沙很值钱,人们在河边开了沙场,经常有拉满沙子的大卡车从水泥路上走,路还没事。

大卡车在水泥路上走了有半年,村里人不让他们走了,据说其他村的路卡车走多了,就给压坏了。

压坏的水泥路李孟羲见过不少,路基被压的四分五裂的,都是裂口。

纵然是这样的水泥路,依然远比土路平坦,下雨天还没有泥巴,放在古代,简直是神器。

目测厚度只有二十公分厚的水泥路,能经得住几十吨重的满载河沙的重卡的碾压,而汉代的马车,就算装满一车粮车,粮食摞的高高的,一辆粮车,有个五六吨就不错了。

二十公分厚的路基在汉末完全够用了。

甚至十公分的路基也够用的。

汉朝修路,用的三合土等原料,且工序复杂,哪里有水泥方便。

从工时和造价来比较,当能大量生产水泥之后,依然是水泥路造价便宜。

李孟羲想着,越想越觉得,水泥有时间完全可以鼓捣一下。

所需的技术条件汉代全有了。

场地:石灰窑。

材料:粘土,石灰石。

配比暂时不知道,不知道粘土和石灰石按怎样的比例配比,烧制出的水泥性质最好。

但这不是问题,初中物理就学过,控制变量法等科学实验法,用一份石灰石,控制石灰石不变,然后配上用不同质量的粘土一次次烧制,多试几次,用不了几次就能烧制出能用的水泥。

粘土是很廉价的材料,石灰石同样廉价,唯一费钱的可能是木柴和烧窑的人工,以及后边研磨水泥料所需的人工成本。

烧窑跟炼铁,所需的温度是不同的,炼铁需要很高的温度,所以炼制单位的铁,所消耗的燃料比生产水泥的消耗更大。

因此,以铁的价格预估,李孟羲觉得,水泥的生产成本不会太高。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