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此一句,以李孟羲的有限的文言文功底,看不太懂是什么意思。
而当时听关羽的解释是,指将领听从了有利于克敌制胜的计策之后,还要创造一种势态,作为协助我方军事行动的外部条件。
势,就是按照我方建立优势、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相应措施。
伟人曾说过,说有条件要打,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打,这句的就是【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这句兵法的通俗的讲法。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逸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兵者,诡道也。此一句不用说,李孟羲耳熟能详。
可之后紧接数句,【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若要攻城,明明有十万大军,可以列阵阵城外,旌旗招展如云,声势之壮,便能吓破敌胆。
即军势强盛如此,何以明有能破城之力,偏偏偃旗息鼓,显示出一种兵力不济的模样,如此,强而示敌以弱,岂不陡增敌军士气?
李孟羲疑惑,何谓之【能而示之不能?】
此一句兵法,李孟羲认为,并不适应所有情况,至少在攻城战时,【能而示之不能】,或为取死之道。
李孟羲私以为,【能而示之不能】,是出于模糊战略意图,干扰敌军判断,当属于心理战的范畴。比如我军明明有把敌军击败的实力,却以一部弱旅迎敌,然后乍败,引导敌军统帅误判之后,敌军不疑有他,率军直追,然后一头扎进包围圈中,被我军全部歼灭。
后为,【用而示之不用】,我本有长枪大戟,故意把长兵丢进江水里,手中只拿短刀,看你敢不敢来。于是,丁奉雪中奋短兵,雪地里拿着短刀持膊和曹军甲士博杀,大破之。
又有守城之时,我城中有强弓劲弩,敌军来劝降,我偏以软弓劣箭回击,敌将视我弓软无力,以为我军兵备不整,兵无战心,于是哈哈大笑,直接派最精锐的甲士上前攻城,认为可一瞬破城。
敌军精锐第一波就参与攻城,此时,待敌军甲士临近,我军藏匿的弓弩手突然上城还击,强弓劲弩一波急射,敌军精锐死伤大半。
而后,敌军将领自知托大了,悔恨不已,老老实实去附近抓民夫,驱赶民夫攻城好了。
【近而示之远】,李孟羲和另一策略【大紊小动】联系起来了,即,用大的动静吸引敌军注意力,用来给小的精锐部队作为掩护,给其创造战机。
我军大军,故意在显眼的地方和敌军对峙,故意让敌军以为我远,敌军以为我远,却不知,我军绕小道,已绕至敌军后侧。
我军欲近,明示之远,精锐暗趋之。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逸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皆为弱敌之策。
敌军若为利而来,如胡人入关劫掠,可使车队满载财帛,一路急行,钱币撒了一地,胡人见财而智昏,尽逐车队而来,然后,伏而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