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三百二十一章 想养猪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物票制度或许能实行的。

计划经济,和自由市场经济,可以相互共存,李孟羲是这么认为的。

百姓所需的生活物资,粮食是一个大项,布匹,主要是麻布,也是一个大项,还有,盐,也是生活必须,接着,就是紧缺的肉类了。

至于丝绸之类的奢侈品,百姓哪里买得起,因此丝绸就不用用物票来限制购买了。

谁要是有钱,想买丝绸铺路去,那就买,你买丝绸铺路,对百姓有啥影响。

而要是,有混账想把市面上所有麻布买走,想给城墙穿件衣服,这就不行。

你把麻布买走了,百姓就买不到布做衣服了。

所以,物票制度,应该实行在与百姓生活联系紧密的物资上,比如麻布,比如猪肉之类的。

而且,李孟羲突然还发现,物票制度,还可以很好的控制物价。

怎么说呢,如果,想让所有百姓都能买的到猪肉,那么百姓钱少,肉贵了买不起的。

此时,官府如果有能力,能大量养猪,如果想做公益,把猪肉只卖成本价,卖的价钱很低,这样所有人就能吃到肉了。

可是,肉价压那么低,低到底层百姓逢年过节都能买几两肉的程度,肉价虽低了,要是没有限制,那么,有钱人就更能把肉全给买走了,百姓还是一口肉吃不上。

此时,就凸现出物票制度的作用了。

官府的肉,一分钱不挣,只卖成本价,肉价极便宜,但是,想买肉,得凭肉票。

而肉票,是官府统一按人头分给家家户户的。

如此,就可以保证,泽及所有人。

假设,十万人的城市,按人头,人均半斤肉。

十万人,则需五万斤猪肉。

一头猪,宰之,可得肉一百二十五斤,(一百二十五斤的猪,和现代猪厂里普遍二三百斤的猪相比,小很多了。考虑到古代猪种问题,和饲料问题,古代一头猪宰得一百二十五斤肉,大概合适。)

一头猪可宰得猪肉一百二十五斤,五万斤猪肉,则所需宰猪,四百头。

四百头猪,什么概念呢。

如果官府负责来养,统一养四百头猪,不是大问题。

由此算得,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是能做到让所有人逢年过节都吃上肉的,关键在于,食利阶层愿不愿意让利而已。

纵是百万人口,逢年过节,每人发一斤肉,官府也完全可以做到的,不会有多大的财政压力。

李孟羲想养猪了。

李孟羲抽了抽鼻子。

别人养猪,不知道阉割技术,因此,猪长得慢不说,猪肉腥臊味儿很重。

李孟羲知道如何阉猪,他养的猪,长得比别人的猪快上三分之一,且猪肉品质绝佳。

而且,古人就算知道如何把不同的猪种通过杂交,培育出生长更快,肉质更佳的猪种的方法,但是,古人却没有足够的力量进行大规模育种。

为何?

因为中国古代不重视技术,育种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首先,普查全国各地的猪种,需要人力物力支持吧,其次,从全国各地,把不同猪种,集中到一起,也需要人力物力支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