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三百五十九章 汜胜农书(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如此频繁的耕作,应该就是指的是在轮种的空闲土地上的作业。

“轮耕可以种黄豆,固氮来着,不用把地荒着。”李孟羲心想。

可能,汉代的劳动人民好像还没摸索出用豆科植物固氮的方法吧。

李孟羲于是把丝绸拿出来,把这一个相关点记了下来。

【冬雨雪止,辄以蔺之,掩地雪,勿使从风飞去;后雪复蔺之;则立春保泽,冻虫死,来年宜稼。】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冬天越冷越好,越冷,就越能把田里的害虫和虫卵冻死。

而且,雪化了,来年春天干旱,雪化了之后,正好在春旱时,给田地补充第一波水分。

李孟羲还想起,在后世,似乎还有冬灌的方法。

即,在冬天往地里浇水,然后冬日,水虽然结冰了,但是,太阳有时出来之后,冰会化一些,能在漫长的冬日,不停的给田地补水。

汉代有无冬灌技术呢。

想来是没有的。

纵然有,以汉代的技术条件,在灌溉几乎全凭人力的时候,冬天哪里有闲工夫去砸破河上的冰面去挑水浇田呢。

故,结合实际来看,纵然冬灌可能会很有用。

但是,没有推广的条件。

【得时之和,适地之宜,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

一亩地,可收粮十石,石,等于一百二十斤。

但是西汉的1斤相当于现在国际标准250克,也正好是我们现在使用的“市斤”的一半。西所以转换过来。西汉“一石”如果按照重量来计算的话,就等于我们现在所说的30斤。

十石,也就是三百斤。

这个产量,明显有夸大的成分,太低了。

一亩地,能收小麦两百多斤就不错了。

十石是得精耕细作,水肥不缺,而且还是得年景好的时候,才行。

十石在汉代,是有可能到达的最高亩产,但是,这个最高产量,无法代表汉代的平均产量。

汉代一亩地能收成个两百五十斤就不错了。

按一个人一天得吃粮食一斤来算。

一斤顶多也只能六成饱。

那么,一家能干活的,除了青壮,就剩妇孺,和老人,以及没长大的孩子。

假设,一家七八口人,男丁只一个。

一人一天需口粮一斤粮食。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需要粮食三百六十五斤。

八口人,所需的粮食就是两千两千九百斤左右。

一亩地,年收入粮食两百五十斤,也就是说,十亩地,才勉强够一家口粮。

再加上还得交税。

能十税一,这个税率算是仁义了。

有时税率甚至能高到三分之一那么多。

所以,一口七八个人,若只有一个干活的男丁,得一人种十几亩地才勉强可活。

在没有机械化手段之前,甚至好多家,连牛都没有,一个人,照料十几亩地,一整年连松懈下的时间都没有。

所以,古代的劳动力是如此重要。

而战争,招募兵员是,性价比最高的便是招募青壮,不然,招募老者,还没训练下呢,就累死了,更别说打仗了。

战场上,最多的就是青壮兵,战争也最先消耗的是青壮。

可是,青壮作为生产力,青壮被消耗殆尽,生产力必然大幅度下滑。

所以说,古代战争,对百姓是极可怕的灾难。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