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三百八十章 骑兵逸逃,步兵劳追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魏国都城被围,迫不得已,只能急召庞涓回援。

在魏军急匆匆的从邯郸撤退回救时,乘其疲惫,大败魏军于桂陵,赵国之围遂解。

这一战,为战争史上的经典案例,战役又称桂陵之战。后以“围魏救赵”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在冷兵器时代,围魏救赵一计,有很多可运用的场景。

比如,敌军攻我城池甚急,此时,可派轻兵偷袭敌军后队粮草,使敌不得不回军去救,这便起到了围魏救赵的目的。

三十六计,第三计 借刀杀人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

在汉末,借刀杀人一计,有经典的实例。

吕布之死就是典型的借刀杀案例。表面上是曹操处死的吕布,但背后真正的元凶,其实是刘备。

借刀杀人就是指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使其自相残杀,或者在不损害自己的实力之下,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去攻击敌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刘备就是这样利用曹操,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杀了吕布,削弱曹操的力量。

君不见,丁原董卓之事乎。

这一句话,当从刘玄德口中说出来之时,吕布就凉了。

吕布这人,虽然道德不堪,但是才能是没得说的。

再怎么着,曹操若把吕布收到麾下,也不给吕布多少兵,就给他三四百骑兵,使其无力造反。

那么,领着三四百骑兵的吕布,依然可怕,需要关张这样的举世无双的猛将方能抵抗的住。

在春秋战国时期,晏子曾经使用过二桃杀三世的计谋,二桃杀三士的计谋,也是很经典的借刀杀人。

三十六计,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

历史上,夷陵之战和淝水之战都是以逸待劳取胜的。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夷陵之战的原起因是,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

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最终,蜀军气势耗尽之时,终于露出了破绽,陆逊一把火,烧了刘备连营。

从此,蜀汉一蹶不振。

以逸待劳,其实草原人善用此计。

草原人惯会用轻骑拖着农耕民族的步兵,等到农耕文明的步兵疲惫不堪的时候,突然发起攻击,往往,防不胜防。

以逸待劳之计,核心两点,使我逸,是敌劳。

那么,分开来探究。

如何是我逸。

我先攻占敌人必争的险地,占据险地之后,就可以休息了。

而后,敌军为夺必夺之地,则必须长途跋涉的赶过来,然后累死累活的攻击我军。

又或者,就是按游牧民族的方法,用战马溜两条腿的人。

马跑跑停停,人就得不停的追。

这么相持下去,就是骑兵逸逃,步兵劳追了。

同样能达成以逸待劳的效果。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