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俩菜鸡的提议,实在是菜得抠脚,赞同哪一个都会被带沟里去。
于是,厅堂里陷入尴尬的寂静。
其中一个编修看着年少的韩皎空茫的神色,以为他想不出办法,忍不住轻笑一声,低声提醒:若是一时想不出对策,韩大人可以参考我二人的提议。
韩皎抿嘴对他笑了笑,表示感谢。
另一个编修也被他这一脸无能的样子逗乐了,转头对徐阁老露出个无奈的笑,仿佛在说:您老就别难为这小子了,神童之名那都是虚的,涉世未深的孩子,能提出什么好办法?
徐阁老打破尴尬,把提问变成选择题,给韩皎台阶下:韩大人认为,该调查当地官员,还是该修建堤坝?
韩皎答不上来,脸上依旧是礼貌的微笑。
身旁的编修不耐烦了,小声提醒:随便选一个就成,不用多想。
依旧是沉默。
已经把事情在脑子里过了几十遍的韩皎,忽然开口道:卑职以为,当务之急,在于如何安抚流民。
两个编修:
徐阁老目光一变,顿了顿,轻声道:韩大人有何应急之策?
第57章
流民历来都是棘手的难题,受灾县往往与京城相距数百里,灾民们沿路被其他州县的城门守卫驱赶打压,才不得不跋山涉水来到天子脚下。
都是些走投无路的人,唯一能安抚他们的方式,就是每日定点施粥。
虽然养活这点流民花费并不多,但这会导致流民常驻京城,张嘴等饭,亦会导致天子脚下京畿重地盗窃抢劫类案件激增,宵禁期间,也只能任由这些流民沿街而坐,况且,朝廷也不能养他们一辈子。
所以,以往遭遇流民大批涌入京城的紧急事件,朝廷多半会派钦差,领五城兵马司,以驱赶镇压的形式,将流民驱赶至京畿外的州县入籍。
为了尽快完成差事、恢复京城治安,安置好流民是次要任务,维稳才是主要手段,这导致大量流民最终不是被打死饿死,就是落草为寇,危害其他州县治安。
方才徐阁老问韩皎,有什么紧急应对之策,就是因为这件事必须紧急处理完,不能折腾太久,更不能给吃的让流民直接赖在京城,毕竟皇帝震怒,比流民闹事的后果严重得多。
事实上,此前历朝都没有妥善的应对之策,甚至有的朝代会直接用剿匪方式,杀戮充军。
所以,两个稍有经验的编修直接略过了安抚这个不适合细谈的话题,转而追究赈灾款,以及长远防范的策略。
此刻,韩皎居然愣头愣脑地提出安抚流民。
看韩皎这一副书生之气,定会提出定点施粥之类的德政,于是两名编修都沉默下来,等着看笑话。
韩皎神色认真地对徐阁老提议:以臣愚见,户部首先得拨放半个月的赈灾粮食,定点给流民施粥。
果然如此!
建议查贪官的那位编修是个急性子,闻言忍不住嗤笑一声,斜看向韩皎,同情又鄙夷地叹了口气。
另一名编修则不动神色,用目光鼓励韩皎继续讲下去,他早看不惯这个号称神童的庶吉士先后在皇子甚至皇上面前露脸,这回,韩皎总算暴露了无知的嘴脸。
徐阁老面色依旧慈和,却准确抓住韩皎话中机锋,耐心询问道:半个月之后呢?韩大人有何良策恢复京城治安?
韩皎朗声道:无需半个月之后,臣估测,施粥的半个月内,足以将流民分批安置妥当。
急性子的编修嘲讽道:如何安置?都送去您府上安置吗?流民至少有四万余户!十万多口人!
韩皎对他微微一笑,继续说完自己的建议:臣听闻,圣上去年准备在京畿以南,增设一座皇家庄园。预计将在两年内建造完毕、并征召足够的佃农入籍。以臣愚见,如今刚好有数万身强体壮走投无路的农民,千里迢迢来到京城,不如干脆在武定州与滨州之间,增设一县,让这批流民就地入籍,依照每户人丁数目,分地开荒,免两年赋税。两年之后,这个新县的赋税,或可直入陛下的内帑。如此一来,一县之税收,远超庄园百倍,亦可免去工部建造新庄园的徭役劳力,因为仅需拨放一年的赈灾粮,流民便可自建家园。此外,依照流民自身意愿,有愿意遣返原籍者,可免赋税两年,并借一年的粮食,凡是参与修建当地水利堤坝的农户,可以劳力抵偿借粮,如此,也可省去部分修建防汛工程的费用。
话音一落,文华殿里寂静无声。
两名编修惊愕地齐齐看向韩皎。
徐阁老依旧面带微笑,对着韩皎微微点了点头,却并未评价他的提议,转而询问两个编修:二位认为,韩大人的提议如何?
两个编修回过神,面色泛红。
一个编修先恢复了镇定,微笑道:卑职认为,韩大人的提议或可一试。
性子急的编修赶忙应和道:卑职方才也想到了这个点子,只是从前无人尝试,风险也未可知,卑职不敢轻言。
徐阁老神色慈和地朗声笑了笑,捋着胡子赞到:好、好,老夫请三位来,原本并非为了解决流民之难。
三人皆是一惊,目光疑惑地看向徐阁老。
不是请他们来出主意,那请他们来作甚?
徐阁老不再绕弯子,开门见山地说道:今日下了早朝,君上召见老臣,亲口称赞翰林院庶吉士韩皎实乃可造之材。君上有意破格擢韩皎任翰林编修,特命臣亲自考察其有无胜任之才。是以老夫召见了三位才子,以时事拷问,是为了考察诸位着眼点是否能切中要害。
两名编修满面惊愕,皇帝居然亲口提议让韩皎破格成为编修!
依照规定,庶吉士要任满三年散馆,考试合格,才能正式留在翰林任职,其余庶吉士会被分派各部,从基层官员做起。
而韩皎任庶吉士还不满半年,竟然免除考核,被皇帝点名,破格提拔,如何不叫人妒火中烧!
这次提拔,并非是韩皎找靠山走后门,而是因为此前一篇策论意外惊动了皇帝,此刻,韩皎又靠临场应变的实干能力,碾压在场两位编修。
徐阁老笑道:考察已经完成,二位编修大人认为,韩皎能否胜任编修一职?
已经得知,韩皎是被皇上看中,急性子的编修连忙爽快称赞:韩大人的应对之策,令卑职心悦诚服,若是让这样的有才之士居于下寮,卑职便无颜留任翰林了!
另一名编修也赶忙表态:卑职附议,韩大人理当升任编修一职。
韩皎松了口气,原来徐阁老突然召见,并非专程为他设局,而是皇上的意思。
没想到,日理万机的皇帝至今还记得他这么个小人物。
没了预想中的危险,韩皎这才后知后觉地发现,自己正在经历怎样的巨大机遇。
直接升任翰林院编修!
这不就是免去三年实习期,直接入朝为官吗!
依照常例,殿试一甲前三名,才能直接成为翰林院正式工,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那三位学霸的特权。
剩下通过馆选的进士只能乖乖做满三年临时工,结束实习期后,还有一次考核,俗称散馆,成绩合格才能成为正式工,录取率比殿试还低。
所以说,翰林院虽然官品低,却是官场最有前途的部门,民间甚至把翰林院的官员们称作储相,毕竟内阁大臣皆是翰林院出生,很少有特例。
大楚历史上,不满二十岁成为翰林院正式工的,总共只有两个人。
一位是隆裕年间考中状元的十五岁神童李庆春,距今已有两百多年,都变成民间传说了。
另一位则是十七岁高中探花的神童李承骁,也就是当今内阁次辅李阁老。
此刻,韩皎有机会成为大楚史上第三位不满二十岁的翰林院正式工。
别提多激动!
只是不知道徐阁老会不会给他这个机会。
这老头脸上的温和笑意怎么不见了?
是不是要开始绝地反击,对他的方案疯狂挑刺了?
早知道这是来自皇帝的考验,韩皎就琢磨出更详尽周全的抚民方案了。
能不能再给一次机会?
他要写策论,三万字策论!把流民每一根手指头都安排妥当,不但省钱,还要给皇帝爸爸挣钱!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