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为祖国做状元[快穿]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我为祖国做状元[快穿] 第32节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本职工作得干,得闲了,方逐溪还研究菌肥。没有更好的条件,只能就地取材,牛羊粪,加草木灰,再加一些他自己培养的微生物发酵。跟几十年之后的微生物肥不能比,但原理差不多,效果差上一些,但比现如今普遍用使的简单的把牛羊粪往地里一扔,或者再精细点最多拌点草木灰的效果那是要好上几倍的。

做出来得试啊,没看到效果的时候,谁也不会信他的。

今年就在家里的菜园子试呢。三哥家就在隔壁,人家都没用他做那肥。

到现在,园子里的菜都能吃的时候,别人还没发现,三嫂心思,最先发现了。向末家的菜比他们家园子里的要早熟半个月。果实结得也厚,苗长得也好。那柿子黄瓜长得水灵不说,产量还特别大。辣椒茄子豆角哪个都比他家的长得好。那苗都是公销社统一进的货,大家都用的一样的苗。他们天天照看得也精心着呢,老太太没事在家给拔草松土的时候,也没落下他们家。那还能差在哪?就是肥的事儿呗。

“现在再追肥还来得及不?”

晚上下班,三哥三嫂几乎每天都过来坐一会儿的。老人在呢,都在往向末这儿凑。今儿个刚好,大哥大嫂下工早一会儿,收蒜最后一天了。六点多就下工。就来老娘这儿坐坐,二哥二嫂把孩子扔家给郭婶子带,也跟着过来凑热闹。向末摘了柿子黄瓜洗了两大盆,当水果吃。三嫂就问呢。

“来得及,还能收一波秋菜。”好些菜都能吃到中秋节之后呢,还两个多月,来得及。

“那行,正好地里的活儿干完了。小方,明天我来找你,你教给我怎么弄的,回去先在咱自家的园子里试,要是效果好,明年就给咱村上的地里用上。”向大哥永远是想着集体的利益。

方逐溪应得很痛快,这本来就是他跟向末要完成的任务嘛!他没接任务,没积分,最多算辅助,跟向末组队而已。积分都是向末得,他分点儿组队的分儿。

“给我们多留点儿,给我老丈家送去。”向二哥现在拍丈母娘的马屁拍得可积极呢。

没问题。

向大哥是生产队长,原料问题好他来说是小问题。

方逐溪只管把微生微培养出来,再教给他投放的比例和发酵的流程就行。

正是一年里最热的时候,发酵快得很。

半个月之后,几家的园子都施上肥了。

然后方逐溪又转头研究猪饲料,也是赶巧了,养猪场那边儿有母猪难产,李所长去得晚了,一窝十二个猪崽,剖腹给拿出来的,母猪死,十二个小猪崽剩下九个。有三只憋得也只剩下一口气了。李所长就给抱回卫生所,在后院里圈了一个猪圈照看着。想着能救就救一下。畜牧站的侯站长很大气,直接说那三头小猪就送给卫生所了。救不活就算了,救活了就让卫生所自己养着,年底当福利。

说是那么说,当时是觉得小猪崽能活下来的机率不大。确实,有一只没救过来。但是剩下两只方逐溪给熬了草药汁灌了两天,活下来了。救下来,要是不送回去,就怕有人举报,都是公家的东西,谁都没权力送人,送给单位也不行啊。然后方逐溪顺势就想出了一个做实验的名头。说他研究肥料的时候,对饲料也有点儿心得,想试试能不能做出来猪饲料来。

都是屁话,那肥料跟饲料有什么关系?纯糊弄人呢。

但有这个说法就行。别人不懂啊。

这两只小猪就留下了。

然后方逐溪跟罗刚两个又有新活儿了,每天往河里去,打鱼,捞蚌。那饲料里要放血骨粉鱼骨粉的,血骨粉别想了,太难得。只能在鱼骨上想想办法。还用就是,玉米,大豆那些,可没有多余的喂猪。只能用豆腐坊的豆渣和油坊的豆饼,豆腐坊和油坊农场都有的,也不用去外面找。往常这些也是喂马喂牛。侯站长能说上话,给批个条子,匀一点出来还是能的。

因着要鱼骨,还蚌壳,家里到是跟着得了便宜,鱼是不缺了。

平时忙起来都累得死死的,再加上如今这个环境,公家的东西,谁都不能私自取用。实在是馋得受不了的,才会偷偷的去河里捞个鱼摸个虾的,还得偷着吃,不敢让人知道。知道了,罚得很重的。农场有纠查队,也有革委会,都管这些。派出所也管。实在想吃去公销社买也行,但就是家门口河里的东西,让谁买谁能舍得花那个冤枉钱啊?就连向末,平时一斤半斤的肉买,都不买鱼。

这下好了,有任务,可以光明正大的吃鱼了。

可这不患寡而患不均,不能只他自家吃鱼。

怎么办呢?

方逐溪就往农场送鱼。他跟罗刚两个一天打不出来多少,就打司机班的几个知青帮忙。一天能打出来几百斤的鱼,都往农场里送。蒜已经收完了,过些天才要开始种白菜,平时没有活的时候,大食堂是不开的。这么多东西,李场长一看,召集在家的领导,开会讨论吧,怎么整?那这个是为了做实验的,上面给农场的生产任务是一年比一年多,工人就这么些,地就这么多,年年往外开荒地,能开出来的也是有限的。肉类也是有任务的,粮食连任务都难完成,还哪有喂牲口的了?这要是能研究出来饲料,不也是做贡献嘛。但在没出成果之前,你不好跟上面打报告吧?

“分了吧,按户分。”

最后就是这么定的。集体嘛,人人有份。

然后农场的工人,按户,一家分一条鱼。没成家的,还有住集体宿舍的知青,就按人头,五个人一条鱼那么分。怎么吃怎么做人家领导就不管了。就一个要求,鱼骨回收。

方逐溪还可发场风格了呢。他就要别人不爱要的蚌啊,虾啥的那些肉少的。分得量就很大。

向末会做,又舍得下料。虾放少许油,用慢火炸得酥脆酥脆的,直接就能吃,越嚼越香。炸出来的虾油,放上水下豆腐,加上蚌肉,再放上蒜头、辣椒。锅边贴上玉米饼子,能香死个人。

她这饭做得香味都能飘出门外去。这不是就把蹭饭的招来了嘛。

向三哥三嫂把分得鱼往隔壁一送,到点了拿着碗就来了。那这做出来,是不是得给二哥家送点儿,给大哥家留一碗?这么一送一留的,就更多人闻到味儿了。

罗刚那人吧,有点儿死皮懒脸那个劲头儿,但是不烦人。跟向末两口子处得都挺好的。他是最早闻到味儿的。回去就跟知青点他几个关系好的商量,就那么一条鱼,他们也不好做,还不如带着鱼到方家蹭饭呢。那就蹭吧,也别只拿鱼,再花上两毛钱买上二十块豆腐,把分的口粮玉米面儿背上半袋子。都来了。

这么些人,家时的小锅就施展不开了。

向末就支使这帮大小伙子干活儿,在院子里支上了一口大铁锅,干脆在院子里炖得了。又把徐紫苑叫上,让她帮着和面贴饼子。男的负责收拾鱼,劈柴。徐紫苑跟几个女知青不在一起吃饭,她们是五个人轮,每五天她能得一条整鱼。她来也不空手,没有鱼的时候,就去买上二两肉,来添个油水。猪肉一毛二一斤,二两肉才三分钱。也能负担起,再把辣椒蒜头那些拿一点就差不多了,不算占便宜。

这么一算,吃饭的十几口子,一大锅的河鲜炖豆腐,就玉米饼子。造吧。

吃的那叫一个肚圆儿。

吃完了嘻嘻哈哈的再帮着收拾一下。然后坐在院子里聊天消食呗。

都是知青,向家兄妹的文化程度也不比他们低。能聊到一起,还有话题。

大环境在那儿呢,也不敢聊踩线的内容。那就聊工作吧。司机班的就说拖拉机怎么用,什么地有什么限制,哪里坏了怎么修的。电工班的不聊电路。没分到这种技术部门,出苦力种地的,那不是没得聊。可别说种地就没有技术,有着呢。还有关于化肥的,关于饲料的,这都不是方逐溪发明的词儿,早都有的东西。书上都有呢。大家也都在一起讨论,你一言我一语的,谁在哪本书上看到过什么信息了,谁谁谁家里在哪个厂,生产过什么东西啦。集思广议的,其实很有用。

有些知青,不奔着蹭饭,就觉得这里有学术氛围,喜欢参加讨论发表观点的,要么就带着粮来一起蹭饭,要么就是吃完饭了再跑过来只参加讨论。越聚的人越多。连向大哥都跟着在边上旁听了。

他一是怕这帮子小年轻的,脑了一热,说些不该说的话,犯了错误再把他妹子他妹夫连累了。二呢,有他坐镇看着,一般不会有人找事儿。三呢,别看这帮子人爱意气用事,还爱冲动。但是人家是真有文化,脑子里有真东西,真能说出来个一二三的。他当是上课了,不亏。

没到一星期呢,李场长,孙书记就带着场领导来参加。还真接把每天的学习会给搬到向末家院子里来了。某一天,孙书记来早了,到的时候向末他们还没吃完饭呢,都招呼他一起再吃点,把向末的手艺夸得天上有地下无的,他就意思意思的尝了一碗汤。然后场领导们的工作餐就改到向末家了。人家说要走近工人当中去,跟工人同甘共苦。

李婶子做为食堂领导,还带着后厨的两位大姐来帮忙。

这下真成食堂了。一个大铁锅变成两个。厨房里原来的锅还得再多蒸一锅饼子,才够吃!

累不累?累。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