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好被李钧及时扶住,李父粗喘了好几口气,才缓了一缓,却恨不得昏过去算了,哆哆嗦嗦道:“逆子!这么多年的书,你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你怎么就这么鬼迷心窍啊!”
也真是太倒霉了!
李钧原还抱着些微侥幸,才和盘托出,不料爹爹都如此反应,更觉绝望,泪如雨下地瘫软在地,不住磕头。
李父抚着胸口,站稳之后,还是气不过,又将他劈头盖脸地骂了一顿。
之后,他虽无可奈何,还是不能放下不管。
谁让自己年过半百,却只得这么一根独苗呢?
若只是为一份原本无关痛痒的行卷,就被打上抄袭舞弊、还不幸抄的是当届监试官的旧作的污名,何其不值!
这一罪名真落实下来,因攘窃和代笔历来被视作科举至害,处罚也最为严苛。
就他所知的,上一位这么做的人,可是被罚铜之后,还编配到千里之外的州军去了!
哪怕那人是因在省试中寻人代笔,处罚才从重考虑,李钧的仅是公卷,不至于到充军程度,但殿举罚铜,却是绝无可能避免的。
李钧更必然将因这一大乌龙事件,而沦为笑柄,日后信心尽毁。
即使在耽误上十数年后再考,侥幸中了,也不可能过得去殿试那关,再无仕途可言。
这却太不公平了。
在行卷上做手脚的大有人在,假借他人文字者更是不计其数。
真要查,凭什么只查他家大郎?
不就是运气太过不佳,攘窃别人之作时,不巧就攘窃到了监试官头上么?
而陆辞的资历也好,德望也罢,甚至年岁,又有哪样符合担任考试举人的解试监试官该有的模样了?
本就是他趁了曾为东宫官的便宜,又搭乘了太子监国的东风,才得以这般得意的。
在朝堂中,李父与陆辞虽打过照面,但因他官阶比陆辞还低上两阶,加上职务上并无交集,是以敌意不大。
现大郎前程将毁,就因一时错乱,抄了此人旧作后,那股一直被压抑的怨气,就一下窜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