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得再加把劲!
朝中那些勾心斗角、暗潮涌动,他那点城府还太过稚嫩,几乎毫无办法。
但有公祖在,就一定会稳稳看着,不出一点差错。
而等到了沙场之上——
狄青利落地翻身上马,远眺前方,眸中尽是高昂斗志。
——便是他的天下了。
第三百九十一章
赵祯原本满心以为,自己在朝野难得一片齐心的情况下,促成了于战局极有帮助的城水洛一事。
却不料不出十日,反对此事的奏章便接踵而来,一封比一封激烈地撼动着他的心思。
最先送达的,是比朝廷正式下达旨意、还要快上许多步便将关中之变平定于萌芽中的王韶的奏章。
正因王韶亲身上阵、做了平定此乱的总指挥,更能切切实实地体会到,因朝廷对夏用兵所对民力造成的沉重负荷,已渐渐接近人心怨嗟的地步。
在寄希望于曹玮与陆辞这两路主帅上的同时,其他路长官需做的,便是竭尽所能地杜绝持续增加冗兵的可能,减轻徭役,控制物价,安抚民心,予以百姓休养的机会。
结果在这节骨眼上,还分出人力物力,去修一座难以修成的城,就为讨那不知是否可信的数万蕃兵的欢心?
王韶简直不敢相信,这异想天开得堪称荒谬的决定,竟是理应熟悉当地民生、堂堂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能做得出来的!
在奏折之中,王韶哪管得上郑戩是他的顶头上司这点,愤怒至极地以关中此乱为据,引入民间已因差役频繁而怀劳苦之嗟的事实,言辞辛辣地直斥此事‘荒唐’‘不可行’。
王韶的奏章读得不晓该路具体情形的朝中百官一愣,正半信半疑时,秦州知州范仲淹的奏折也到了。
熟悉秦凤路情况的范仲淹亦是心急如焚,他顾不上水洛一带位处敏感、易有越权置喙之嫌,连发十问,对水洛城建设的必要性表示了强烈质疑。
除了王韶与范仲淹外,听闻此事的狄青、张亢、种世衡、杨文广的等新秀,也陆续对此表达了反对的看法。
只要不是瞎子,都能一眼看出,反对此事的大多是在泾原及秦风路区域十分活跃的官员,所言无不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