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在乱世当霸霸(穿越)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我在乱世当霸霸(穿越)——眠琴柳岸(83)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说得好!燕侯拍了一下腿,若是燕国在寡人手里日益衰落,寡人又有何颜面去见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呢?

殿下认为臣激进,臣却觉得是殿下仍旧不够强硬。姜羽道。

哦?燕侯侧目。

那些老臣之所以敢在殿上如此放肆,不就是仗着殿下的宠信,不愿意轻易拿他们怎么样么?如此恃宠而骄,罔顾皇恩,心中只有眼前的利益,却不放远未来,与殿下以起筹谋兴国之大计。如此,可是为臣之道?

姜羽一语点醒了燕侯。

臣以为,殿下需拿出铁血手腕,让天下都看到殿下变革之决心,绝不是空口说说而已!

你以为,该如何是好?燕侯问。

倘若他们要以头抢地,撞柱而死,便让他们撞。臣倒是要看看,这些惜命的老臣,是否真有那个胆识,各个都如此有血性。姜羽的眼中流露出些许冷意。

可他们都是国之栋梁

殿下,姜羽言语铿锵,半点不客气,恕臣直言,这些大人们食官家俸禄,食邑千户万户,世代袭爵,可他们如今的所作所为,是否真能配得上这些封赏,犹未可知。殿下若担心无人可用,大可向天下招揽贤士,不问出身背景,只凭才学。如此,自然有人愿意追随殿下,思变革之大计。

第126章

姜羽耍嘴皮子一直都挺厉害,燕侯被他的一席话也激发了血性。

姜羽继续道:若是畏首畏尾,掣肘于这些老臣,殿下的兴国之大业,便也难以进行下去了。

何况,臣也并非一味激进。过于激进,急功好利,其实于改革无益,因此臣的意思是,不求快,但求稳。但凡改革进行到哪一项,到哪一个地方,务必要确保发下去的政令是切切实实落到实处的。

有理。燕侯道,一味求快,只会适得其反。

而这些老臣毕竟也是为国出过力的,不能太过,但也不能太纵容。

殿下英明。姜羽道。

和燕侯又聊了一下改革的细节之后,姜羽又被留下用膳,至晚方归。

回到家时,戚然明不知道从何处翻出了去岁秋那支破竹笛,正拿着把玩,还吹了两下。

见姜羽进屋,戚然明便抬头对他笑道:这东西你还留着呢。

这可是我们共患难的证明,自然要留着。姜羽道。

戚然明笑道:当初我伤重,笛子也是随手找的竹子随意做出来的,太过简陋,音也不准,你若喜欢,我再给你做一支更好的。

我有件更重要的事交给你。姜羽道,这种小事便先放着好了。

有事交给我?戚然明一下来了兴趣,问道,何事?

他一直想给姜羽做什么,却始终没有机会。

姜羽道:今日殿下向我请教招贤纳士的良策。

你说了什么?戚然明问。

我给殿下讲了千金买骨的故事。

千金买骨?

对,姜羽知道这世界没有千金买骨这个典故,便解释道,说是有一个君主,想花千金买千里马,却几年也没买到。

君主的一名侍卫奉命去买马,却买回来一匹死马。

那他不被斩头么?戚然明问,姜羽似乎总有说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新鲜事物。

是啊,君主很生气。姜羽说,不过这时候侍卫说,倘若世人见君主您连死马都愿意花重金,自然也有人会把真正的千里马献上。

戚然明:这与招贤纳士有什么干系?

姜羽道:贤士便如千里马,这买马的君主便如咱们殿下。

你的意思是

姜羽道:所以,我想向殿下举荐你。

我是那匹死马?戚然明挑眉。

姜羽:你只是出身低些,论才能,不比任何人差。

戚然明笑道:现在再说好听的话可晚了。

这么说你同意了?姜羽问。

戚然明想了想,说道:我想必并不适合官场。

不用担心,姜羽道,你无需去逢迎任何人,不需要圆滑世故,我给殿下挑的人,是要干实事的人。

戚然明:可我也不懂你们改革的这些东西。

姜羽:上次在高阳之战之中,我看你对兵法似乎很熟稔?

谈不上熟稔,略知一二。戚然明道。

韦伯勇你还记得么?姜羽问。

戚然明点头。

我看他不错,而且你们俩也认得,姜羽道,你便与他一同领兵,你武功好,不会有问题。

如今燕国的军队大部分被贵族控制在手里,可贵族大都是贪生怕死之辈,上了战场,空有智谋,没有血性。我打算学秦国,以军功为封爵的标准,以你在高阳之战中的军功,足以得到不低的封赏了。

戚然明笑了笑:既然你说可以,那便可以。

翌日,姜羽便向燕侯举荐了戚然明。燕侯见戚然明虽脸色不好,但目光坚定,举手投足颇有章法,像是武艺高强之人,而他问及兵法与从军作战诸事宜,戚然明也对答如流。

姜羽又向燕侯讲了戚然明在高阳之战中的军功,燕侯更是大喜,立刻给戚然明封了二等爵位在姜羽呈给燕侯的奏折之中,提到了论军功行赏的制度,爵位共分十等,有功者不论出身地位,皆可封赏。

而戚然明便是一个例子戚然明本身是奴/隶,得姜羽举荐,又在高阳之战中立功,便立刻封赏。

如此一来,燕侯论军功行赏这一举措,便得到了国人的信任。

论军功行赏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原有的任用军官的制度,亦能激发士兵战斗的积极性,提高整个燕国军队的战斗力这在秦国的变革之中,已有体现。

此外,燕侯还赐了戚然明一套金碧辉煌的宅邸。又应姜羽的提议,在沂水之畔筑了一座高台,在高台之上放了黄金千两,以招纳贤士。

当然,这个过程中不乏反对的声音,可燕侯十分坚定,无论那些老臣说什么,都没有动摇。

正当燕侯看着天下贤士尽入他麾下之时,晋国传来消息。

消息称,赵狄和石襄入洛邑面见了天子,请求周天子封他们二人为诸侯,将晋国国土一分为二,变为赵国和石国,由赵狄和石襄二人任诸侯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