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丝路大亨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一百九十七章 潜移默化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听了唐顺之这番话,胡宗宪被驳斥的哑口无言。明代,尤其是明代中后期士大夫最流行的就是谈论兵事——原因很简单,依照大明的制度,丘八们负责厮杀和战术,而督领各军是勋贵的事,但到了明朝中叶,勋贵们已经烂的上不了台面了,督领各军,运筹帷幄便是文官的差使了,胡宗宪、张经都是其中的翘楚。而文官讨论军事中最流行的观点就是“寓兵于民”、“兵民和一”、“春夏耕作,秋冬讲武”,原因很简单:省钱、后遗症小。募兵不但花费巨大,对地方破坏很大,而且打完了仗的怎么将其遣散也是个麻烦事,这些吃惯了行伍饭的丘八们已经不习惯回去种地,又有武力和组织,一个搞不好就会引发兵变,后患无穷。毕竟大明不像兰芳社,既有足够的贵金属货币发饷,又有打不完的仗无需考虑遣散问题。而搞民兵就没有这些问题了,平时不用花钱养,打仗临时征集,都是保卫自家乡里,战斗意志和纪律都比较有保证,打完了仗各自回家,也不会有那么多后遗症。

但不管民兵制被士大夫们怎么吹得天花乱坠,但像胡宗宪这样老于兵事的文官在关键时候不敢指望他们——因为在大多数时候民兵都是战五渣。究其原因很简单,大明已经太平日子过太久了,九边和西南地区也还罢了,在内地,尤其是江南地区民间乡绅们早就没有组织训练民兵的能力了,抓抓小毛贼还好,遇上有丰富军事经验的倭寇那就是送菜。在御倭战斗中经常出现数百人一拥而上,被倭寇引到狭窄地带伏击,然后惊惶失措自相践踏被杀的一塌糊涂的战例。因此唐顺之明明知道周可成搞讲武堂是居心叵测,还是欣然受邀前往——不管如何培养出来的军事人才多半是江南人,这样也就够了。

“唐公!”胡宗宪沉声问道:“那这讲武堂一共培养出来了多少人呢?”

“一期二三十人吧?”唐顺之盘算了下:“现在是第八期,加起来也就两百出头。没办法,学费太贵了,要三十两银子呢!”

“这么贵?”胡宗宪吓了一跳:“都是些什么人学?”

“多半是商贾子弟!”唐顺之想了想后答道。

“商贾?他们学这个干吗?”胡宗宪不解的问道:“莫不是防备盗贼?”

“是,但不全是!”唐顺之笑道:“我上一期有个从东番来的蛮子学生,枪术、弓术、鸟铳都学的很不错。”

“怎么还有东番的?”唐顺之吓了一跳:“他一个蛮子学这些作甚?”

“听那蛮子说,他叔叔跟着周可成立下战功,在东番的南边得了一大块封地,正缺人手讨伐当地的蛮夷,所以让他快些学好了武艺,再从招募一批人手一起去!”

“那他招募到人手没有?”胡宗宪好奇的问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