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末日冰原之大道唯一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30章 掩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华枫知道任何事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才能走出一片坚实的未来,直到今日,人类的活动半径已经可以在太阳系内随意航行,但距离达到星系外的航行还是有些距离。

1979年初,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杰威特和丹尼尔森根据“旅行者”2号探测结果宣布发现木星的一个新卫星,即木卫十四。

1980年,又有人宣布发现木卫十五和十六,但尚待证实。

木卫一附近之所以有氢云、钠云,是因为原子从卫星的弱引力场中逃逸,飘散到周围空间,但又被木星的巨大引力场束缚住。原子云就展布在“木星空间”,集中在发源地木卫一附近。至于电离层,则是由太阳紫外线电离木卫一的外层大气中的原子造成的。

1979年3月,“旅行者”1号空间探测器发现木卫一的表面比较平坦,不像一般天体那样有众多的环形山。这个空间探测器还在木卫一上发现了至少有六座活火山,以每小时1,600公里的速度喷发着气体和固体物质,喷出物高度可达450公里。火山活动区的直径有的达200公里,火山喷发的强度比地球上大得多。

此外,木卫一还有一个红色的极冠;当木卫一从木星影锥中钻出来时,有长达15分钟的亮度增强。射电天文学家还观测到木星射电噪暴的强度同木卫一在轨道上的位置有密切联系。

“旅行者”1号发现木卫二是一个明亮的球体,表面夹杂着一些宽阔的黑色条纹和淡黄色暗区。这表明木卫二被冰覆盖着,冰层底下可能是岩石;黑色条纹可能是它表面的裂缝。“旅行者”1号在木卫三表面发现了十分明显的山脊和峡谷的标志,这说明木卫三表面存在断层。

“旅行者”1号拍摄的照片还表明,木卫四上有一些由同心环围绕的大盆地,地势起伏不大。同心环盆地放射出奇特的亮光,表明木卫四表面有冰层。此外还发现木卫四上的环形山比木卫三的多,说明木卫四的地质年龄比木卫三大。

2018年7月17日,美国研究人员说,他们新发现了12颗木星卫星,使已知木卫总数增加到79颗。新发现的卫星中,有1颗有同其他卫星正面碰撞的风险。

人们认为木星的规则卫星形成于环行星盘——类似于原行星盘的气体及固体碎片环。这些物质可能是一颗在木星历史早期形成的、质量与伽利略卫星相约的卫星的残余物。

模拟显示,环行星盘在任何时候都有着相对低的质量,每隔一段时间,从太阳星云捕捉来的木星质量的一小部分就会经过环行星盘。然而,现有的卫星只需要木星质量百分之二的环行星盘质量便可解释。

这表示在木星的早期历史中,可能经过了几代与伽利略卫星质量相约的卫星。每一代卫星都因为环行星盘的阻力而渐渐堕入木星,而从捕捉来的太阳星云碎片则再形成新一代的卫星。

当今天这一代(可能为第五代)形成的时候,环行星盘已经稀薄到不能对卫星的轨道造成很大的影响。现在的伽利略卫星仍然受到影响,并正在靠近木星。只有木卫一、木卫二和木卫三受到轨道共振的保护。而木卫三较大的质量表示它会比木卫一和木卫二更快靠近木星。

人们认为,外圈的不规则卫星是被捕获的路过的小行星。那时原卫星环的质量仍然足够吸收小行星的动力并使其进入轨道。当中许多被突然的减速撕裂,有的之后被其他卫星撞散,从而形成今天我们见到的各个族群。

木星卫星的物理和轨道特性差异颇大。四颗伽利略卫星直径超过3000公里,而木卫三甚至是太阳系中除了太阳和八大行星以外最大的天体。其余卫星直径都低于250公里,最小的只仅仅超过5公里。就算是伽利略卫星中最小的木卫二,也足足有其他卫星(不包括伽利略卫星)加起来的5000倍。

轨道形状的变化也极大从近正圆到高离心率不等。另外,有的轨道方向和木星的自转方向相反(逆行)。公转周期也介乎7个小时(比木星自转周期还短)到长达3年左右。

1610年,木星的伽利略卫星发现后不久便由西门·马里乌斯命名为艾奥(木卫一)、欧罗巴(木卫二)、加尼未(木卫三)和卡利斯托(木卫四)。

20世纪之前,这些名称并不受欢迎,取而代之的为“木卫一”、“木卫二”,或“木星的第一颗卫星”等诸如此类的称号。这些名称要到20世纪才被广泛使用,而其余新发现的卫星则仍待命名,并称以其罗马数字编号v()。

1892年发现的木卫五,被法国天文学家佛林马利安首度称为阿曼尔提亚,非官方,但很流行。

1970年代,天文文学都直接使用卫星的罗马数字编号。

1975年,国际天文联合会(iau)为木卫五至十三起名,并为日后发现的卫星提供正式的命名程序。规则是新发现卫星的名称须为神祇朱庇特(宙斯)的爱人和喜欢的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