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打包好行李,做好随时要被调任的准备后,陆辞白日去厅里时,就将重要的事务进行转接和收尾了。
话虽如此,他也是尽人事,听天命了。
毕竟接任知汾州事的人选,当然是由朝廷决定的,根本轮不到他去操心。
他倒是省事不少,然而弊病也很明显:他所推行的新策,除鼓励养鸭、经济作物的转型上可以称得上是稳固盈利,执行起来也十分简单,不大可能被接任者废除外,其他的大小州政,则或多或少地有着风险。
其中最让他挂心的,便是才开不久的八大科的分舍了。
尽管得到了王旦的批示,也招入了第一批生源,陆辞密切关注下,是知道大有可行的。
但这在整个大宋还没有过前例,也不知结果如何。
若是新知州是个一心想平平稳稳地混得资满,以博升迁的想法,便很难维系下去了。
倒也情有可原:此策为陆辞开辟,赞赏已叫他得了,现起初的运作亦是不错。
这就意味着,后来的汾州知州,不但难以做的出彩,且一旦出了任何差错,就将被拿去与前任知州比对一番,极难讨好。
这么权衡下,对方会将此策悄无声息地废除,也不出奇。
在陆辞意识到自己竟为此一直忧心忡忡了好几日,连豆角焖面都换不回好心情时,不由有些不寒而栗。
他何时也成了拿着白菜钱,操白汾心的圣人了?
不等陆辞调整回曾经的心态,王旦不惜性命、拼死累活的成果也很快下来了。
随着王相再次因病休职的消息传开的,是陛下终于确定了以皇子赵祯为东宫太子的重大喜讯。
陆辞上一刻还感叹着王相公爆发时的能耐之强悍,将此事发布在官榜之上,下一刻就接到了升他为太子左谕德,即日回京赴任的消息。
左谕德?
陆辞怔了怔。
若不是他深知王旦为人高尚至德,怕都要怀疑对方给皇帝灌了迷药汤了。
他自任了那有名无实的太子舍人一职后,就对东宫职位刻意去做了些了解,因此对这太子左谕德的职掌,是颇为熟悉的。
按常理说,还会有一位右谕德,届时与他轮流担任值守,给东宫讲解经史子集。
当过没有太子的太子舍人后,再担任个没有右谕德共事的左谕德,显然无法让陆辞感到吃惊。
真正让他感到不可思议的,却是左谕德的品级。
正四品下。
陆辞揉了揉眉心。
哪怕不是官阶,只是任职,晋升速度之快,恐怕也能称得难有古人了。
满打满算,他任官也才一年出头,多少人还卡在第一个职位上累死累活时,他的职事就已从七品一路狂跳,跃升为正四品下,担任的还是这么一个肥差
只对别人会有的反应稍作想象,饶是自认脸皮厚如陆辞,眼皮也忍不住狂跳了。
王旦让他入京还的人情债,该不会是让他当个被人甩嫉妒眼刀的活靶子,以分走寇准被他推举为相的仇恨吧。
作者有话要说:注释:
1.真宗与王旦的对话部分修自史实《大宋帝国三百年7》
2.左谕德为东宫属官之一,不常设,在设皇太子有,皇太子继位后就罢了。没有职事,备僚属而已,多为兼官。或与太子左右庶子轮流入宫值班以供故事,或代讲读官给太子讲经史。宋初品阶为正四品下。(《宋代官制辞典》)
第一百一十九章
陆知州收到新任命的消息,很快经由厅中人之口,一下传遍了全城。
最初听到这话时,大多数人的反应,都是嗤之以鼻,或付诸一笑。
即使是没啥见识的老百姓,也清楚只要京中没什么大的变动,知州往往是三年才资满迁走的。
陆知州分明才将将在这呆满一年,怎么可能就要调任了?
这么想着,他们只当是个傻子编来吓唬人的笑话听听,还斥责了瞎传这话的那些人几句。
当官衙发布的公文帖在谯楼的榜上,把这匪夷所思的事儿变成板上钉钉后,所有人顿时都惊得说不出话来了。
这可真是晴天霹雳,惊天噩耗。
怎怎么能这样啊!
陆知州带给汾州的变化之大,众目皆有所睹,几乎是脱胎换骨的。
眼见着人丁稀零的街道变得日益熙攘,又看着一座座校舍拔高而起,人人渐渐变得富裕起来尤其是最早一批养鸭的农户,先是得了抗蝗的赏钱,又得了卖鸭的盈利,简直乐得合不拢嘴。
别看陆知州年纪轻,模样生得俊俏,但办起事来却一点都不含糊,跟以前那些只知混日子而根本不管事的官相比,简直一个天一个地。
要是没过过这样的好日子,没见过这些盼头,那也就罢了。
怎么这会儿就能告诉他们,这有滋有味有奔头的好日子才过几天,就有哪个天杀的就见不得他们好,非在官家耳边进谗言,要将他们的好知州调走了?
公榜边瞬间变得哗然,众人议论纷纷。
撇开他们这些受害的且不说,对陆知州而言,显然也不是什么好事儿。
尽管只是市井小民,他们也清楚官员升迁,是最讲究成资这浅显道理的。
一心为民的陆知州在过去的短短一年里,既是造房又是致力改政,叫家家户户的孩子有学上了,种地时收益也更高了,养鸡鸭鹅的也多起来了,据说还准备在来年修那口日益破败的河坝这不都是一项项实打实的成绩?
万事开头难,陆知州已将最难的开头给启开了,又将最坚实的基础打下了,凭什么果子叫来人不费吹灰之力地收走了去!
群情激奋下,自然是听不见那一两个守在公榜边的吏人的竭力解释的。
还得去问问,到底是谁害了公祖!
不知是谁先义愤填膺地嚷嚷了出来,不少人撇下自己手里的活计,汇作人群,气势非凡地朝官署的方向去了。
陆辞此时既不在设厅、也不在便厅中,而是争分夺秒地外出巡视起了其他校舍的情况,刚巧与这人潮错了开去。
于是首当其冲的,就成了府院中的诸曹官。
面对群众七嘴八舌的指责和质疑,诸位官吏们先是一脸戒备,旋即是一头雾水,等彻底弄清楚事态后,就成了哭笑不得了。
你们都在想些什么啊!
听得这边闹的大动静,从相邻的签厅里走来看看情况的崇文俊,在听明白后,就忍不住大笑了。
在众人狐疑的瞪视下,他轻咳一声,解释道:公祖是太得官家看重,才被破格提拔回京,担任东宫身边职官的!听明白了,是升迁!既不是贬谪,也不是平调!
能以这让常人难以想象的快速晋升,他们所忧虑的被人抢去功劳之事,更是无稽之谈。
崇文俊的身份,还是有不少人晓得的,从他口中说出的话,自然比别人的要有可信度一些。
又是一阵窸窸窣窣的议论后,得了陆知州并非受奸人迫害的满意答案的人群,便开始渐渐散去。
他们虽感到万分不舍,但也清楚对于陆辞而言,能在未来的皇帝太子身边办事,可比在穷乡僻壤任官好多了。
而且能识得他们知州的好,如此重视于他,不也证明了陛下英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