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葫芦里,是要卖什么药?
送礼的商贾对此很是不知所措,不由面面相觑,又渐渐生出几分不安来。
结果念完后,陆辞便携李刘二老,向他们郑重拱手一礼,微笑着继续宣布道:宴毕,将由李、刘二位老丈主持,把所筹善款投入新设济慈局,用于修建收纳济民的济慈屋,每隔一日,直至春来,将供应济慈粥,供饥民取食诸位慷慨解囊,名姓亦当铭于济慈碑上
听到这,目瞪口呆的众人才回过味来,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陆辞竟是早有准备,以不好推却的礼为本金,一切过了众人眼后,临时成立了济慈局,且还将相关的具体事宜,都交给了密州最有名望的两位老丈,并不真正过手。
眼见着自己还稀里糊涂着,陆辞就已经四两拨千斤,让送来的烫手山芋变成了济贫的善款,得名望最多的也成了捐款的商贾和主事的两位热心士绅,不免叫他们心情复杂。
罢了罢了,好歹有个好名头呢。
作者有话要说:注释:
1.关于陆辞反讽的话,其实改自史实,正主是北宋时期的宋庠与宋祁,人称二宋。
小宋是个很有趣的人物,后文会写到。
一次上元节夜里,大宋在书房读《周易》时,又听说小宋点着华灯拥着歌妓醉饮,第二天就派人去带话:相公寄语学士,闻听昨夜烧灯夜宴,穷极奢侈,不知是否还记得从前上元夜一起在州学吃粗饭吗?小宋听罢,笑着让来人带话回去说:也寄语相公,不知当年吃粗饭是为的什么?(《生逢宋代:北宋士林将坛说》)
2.士绅的社会影响力和参与度都非常高,宗族、乡约、社仓、书院等最重要的社会组织,无一不是由士绅发起、组织、建立并主持的。
宋代的民间慈善,主导权也逐渐从宗教团体转移到士绅群体身上,如南宋士绅刘宰(确有此人,只是名姓被我挪用了2333),曾经三度纠合同志,开办粥局,为无家可归、无粮糊口的饥民施粥,并以寺院收留流浪饥民。第一次粥局从嘉定二年(1209)十月持续至次年三月,日救饥民四千多人;第二次粥局从嘉定十六年(1223)冬持续至次年四月,日就食者最高达一万五千人;第三次粥局从绍定元年(1228)二月持续至四月。活人无算。(《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第一百八十五章
就在陆辞费了近一个月的功夫,险险赶在年关前将内外琐事处理完毕,安心等着同家人密友过个松快年时,天却不从人愿。
眼看着冬至的热闹刚过,除夕和元旦的炮仗声渐近,已购置完年货,在自家院中咸鱼躺着,顺道考校狄青功课的陆辞,就接到了一封出乎意料的密信。
五百里加急,又是来自京师
哪怕还没看到那明晃晃的太子印戳,陆辞也能轻易猜出,这十万火急的寄信人是谁了。
他微微蹙眉,直觉有些不妙。
遂起了身,一边往书房走去,一边叮嘱狄青道:你接着默,京中有事,我需去书房一趟。若你默完以后,我尚未回来,你便换篇课文继续默。
狄青老实巴交地点了点头。
鉴于他惯来表现得成熟稳重,陆辞并不担心他会似柳七那般一旦失了辔头就四处乱跑。在简单交代了这么一句后,就匆匆回到了书房,命下仆看守在门口两侧,旋即独自将门严密闭上。
却说他自归乡后,并不曾与有一段师生情谊的小太子断了联系,而是一直偶有通信。
对自记事以来,就未曾踏出过宫门一步的赵祯而言,他能窥见宫外那陌生的人间烟火的途径,除了冰凉枯燥的书中文字外,便只剩真心实意待他、从不以他年少而一昧训诫劝告的陆小夫子了。
陆辞随笔描绘的民生画卷,皆是栩栩如生,每回都叫赵祯读得如痴如醉,心生向往。
而在回过信后,都会无比珍惜地亲自将信收藏起来。
一个多月下来,已积下了不薄不厚的一沓。
然而寻常的通信,既无需大费周章地动用加急的邮递,更不必秘之又密。
陆辞将封口的火漆轻轻割开后,取出单薄的信纸。
甫一展开,就看到信头赫然写着两个潦草大字:速归
不好的预感,竟是得到应验了。
陆辞深知,赵祯从来不是无的放矢的性子,而是超其岁数的稳重内敛,能到这般急切的地步,怕真的遇着大麻烦了。
他微微凝神,就着烛火的明辉,细细读了起来
陆辞虽晋升极快,到底只是一从三品的官阶,乍然离京,顶多只在暗流涌动的朝中激起了一点水花。
会真心实意地惦记他的,除了太子殿下外,便只有柳七朱说为首的一干亲密友人了。
就连对他称得上欣赏的寇准等人,也只是难得闲暇,才会想起这滑不留手的狡童。
而朝中的明争暗斗,更不会因陆辞一人的暂时离席而偃旗息鼓,反倒是越演越烈。
说起赵祯监国,也有近半年了。
在寇准和李迪的悉心指导下,他本就颇有天赋,加上又愿努力,对些频繁沾手的常务,渐渐变得得心应手起来,对朝中的局势,也越发有了清晰的了解。
即便如此,心如明镜的赵祯,仅选择了默默观察,按兵不动。
且不说这一个个臣子老奸巨猾,虽有才干,却自有大盘算,当以制衡为主
单说他这身份,一想有大动作了,还得向上请示,并无完全自主的能力。
而太子表现得越是优异,得到的称赞越多,在殿所中悠然度日的官家赵恒,心里就越发感到微妙。
他可还好端端地活着呢。
大约是为免臣子们忘了他才是真正手掌大权的官家,加上刘圣人不住吹的枕边风,赵恒那颗清心寡欲、闲云野鹤的心,就重新往凡尘俗世靠了几分。
朝臣们很快就错愕地发现,已有多年上朝只打瞌睡、先是将大小政务尽交给宰辅、后是全让太子甚至是圣人处置的官家,竟又有了励精勉治的决心一般,开始频频出现在早朝中,且积极批示起政务来了。
对赵恒这不按常理和归序的行事,最感到头痛的,自然是受到多余干涉、以至于行事束手束脚的赵祯了。
尤其他这爹爹,也许是因求神拜佛久了,常是乱帮倒忙。
且因赵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作风,上朝全靠心血来潮,不止是乱了赵祯的处事节奏,也让朝臣们不可避免地感到混乱起来。
对此,寇准看着最急,嘴角都起了燎泡。
好不容易让他们习惯了太子带领下的雷厉风行,结果叫官家这一胡搅和,懒散的风气就有了死灰复燃的迹象。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