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详情感兴趣的可以看《如果这是宋史3》西夏孵化记这一章
第二百三十四章
总之,如今形势便是如此。陆辞将三人带进书房,对所得情报进行梳理后的长话短说后,看着凝神细思的狄青,险险将元芳二字咽了回去:青弟,你怎么看?
狄青认真沉吟许久,定定地望着陆辞,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陆辞莞尔,以半玩笑的口吻道:我特地只召来你们三人问询,便是为让你们畅所欲言,无甚顾忌。你尽管开口罢,若真闹了笑话,我保准不会叫它传出这间书房。
狄青这才稍微减轻了心里的负担,羞赧一笑,谨慎道:在我看来,此事关键,还在于叫朝野看清李元昊此子的狼子野心,对党项进行积极备战,而非简单击退一次对榷场的突袭。
狄青话音刚落,杨文广还是一张面无表情的面孔,只眼神有些放空,而高继宣则神色微妙地眨了眨眼,心虚地轻咳了一声。
在狄青开口之前,高继宣想的恰恰是要如何备战,好修理干净那千把胆敢捋虎须的小兔崽子。
陆辞微笑着点点头:如何引起朝堂重视这点上,你可有什么好主意?
眼睁睁地看着这张俊俏得几无瑕疵、漂亮得在发光似的面庞忽然凑近,又被一双明亮又深邃的眼眸目不转睛地看着,狄青只觉胸腔里的心都跟着漏跳半拍,之后就如掉进油锅的一大碗活泥鳅似的,啪嗒啪嗒上蹦下跳个不停。
他悄悄地舔了舔有些发干的下唇,借此勉强定了定神,才犹豫地继续道:既还有一月功夫公祖不若向朝廷呈上奏疏,恳请转运使前来督教?
尽管狄青因担心话说太直白、会叫公祖觉得他脑子傻,而特意说得无比委婉,仍是让陆辞听得眼前一亮。
他之前虽未想到,但在得到启示后,自是瞬间明白了未竟之意狄青所提议的,是将计就计,也是欲擒故纵。
显然,去岁才登基的皇帝赵祯,虽已以皇太子的身份监国多年,但不论在年岁、威望、还是经验上,都还远远达不到掌控朝堂的地步就连缔结过澶渊之盟而声望大涨、又已掌权多年、正值年富力强的先帝赵恒,在折腾那场天书下凡的闹剧前,也得先征得朝中几位机要重臣的同意。
若要对党项采取强势手段,势必要征得朝中数目居多的主和一派的官员的同意才可推行,那可真是谈何容易。
比起迂回婉转的消磨和说服,最好的办法,其实是请其中最有话语权的一位,来秦州亲自走上一趟。
再在李元昊计定劫榷场那日,哄人到榷场走上一遭。
届时不论是做得激烈一些,任这人被掳去一日游再救回,令其切身体会到事态严重性;还是及时制止,叫党项空手而归,只让人质单纯受一场惊吓,只要身临其境,都绝对要比单纯文字叙事要生动形象多了。
况且自秦州在他主张下重开榷场以来,党项和宋辽之间的贸易越发密切,所涉的财赋税也跟着水涨船高之前的风平浪静,还得归功他有意做了遮拦、免得有想分一杯羹的人横加插手,现只要主动上报,绝对不愁找不到重员来督查的由头。
这位重员,若不是转运使,便多半会是户部的某位大员了。
听着不错。陆辞心念电转间,已有了计划的大致模样,笑看狄青道:此策若成,功尽在你。
狄青摇头:我不过随口妄言,绝不敢居功。只是
陆辞大方接道:尽管说来。
狄青踌躇再三,还是小声道:若要派人乔装打扮,埋伏在榷场中的话,公祖可否让万胜营也掺一手,添几人进去?
不等陆辞回答,他已赶忙保证道:旁人不可尽信,我绝不敢带,若只是添他们两人的话,我敢以性命担保,是绝不会坏事的。
在旁边使劲儿眨了半天眼的高继宣闻言,一口气刚松了一半,就又重新提了一口上来。
被高继宣眼巴巴地看着的陆辞,听了这一意料外的请求后,不禁失笑道:你既已将我的谋划给猜了出来,我又怎么可能说不呢?
如愿得偿,即使是向来脸色罕有变化的杨文广都忍不住扬起唇角,三人联袂,欢天喜地地走了。
将这几个青史留名、现却还未露头角的小将送走后,陆辞便即刻追加了几封紧急军报,叮嘱人务必快马加鞭,追上片刻前发出去的那几封,要保证一同抵达既要阴一回自己人,可千万不得走漏风声了。
陆辞对曹玮会守口如瓶这点,自是充满信心。
而对小皇帝能否憋住话去配合计划,也有不少把握。
毕竟陆辞认为,处于这年纪的小郎君,别看面上再沉稳,心里难免都对恶作剧情有独钟。
若信纸也能开口说话的话,便能充分证明,仅是做了一段不长不短的时日的东宫授课官的陆辞,对于昔日学生那的正经外表下所掩藏的小心思,的确是揣摩得颇为清楚的。
因两封急报前后脚抵达,读了头一封刚惊得拍案而起,正要让内臣去请中书省诸臣属前来议事的赵祯,在读了后一封后,霎时就冷静下来了。
他将两封信翻来覆去读了数遍,面上慌乱和茫然交替到飞快冷静下来。
在确定不曾遗漏过任何内容后,他几乎连半点犹豫都不曾有过,就决定要配合陆辞演这场好戏了。
只是在具体选谁前去受这场惊吓时,赵祯才真正迟疑起来。
可不是他想借此良机小小整治一下的、那些倚老卖老、没少给他小鞋穿的臣子们太少,而是人数甚众,一时间竟不知挑哪位好了。
赵祯一时间没能拿定主意,又很快到了早朝的时辰,他心念一转,索性将陆辞在心中所安排的那一借口,直接抛出。
按律,知秦州的陆辞,当按季将账簿呈送至户部,再由户部官吏对帐簿情况进行审劾。所呈文状需得将旧管、今收、支过、见在的钱若干,物若干,起发若干,留用若干等等情况详细载明,以备户部审查。
然据这封出自秦州某位幕职官手的检举信,却称因榷场的存在,令得这一季的账簿整顿上出现难解之处,本当请示户部,再具体行事。
陆辞却刚愎自用,要自作主张,他才不得不上报天听,望朝中派人前往秘密督查。
许是因陆辞自任官以来,除却莫名触怒先帝、招来贬谪的天灾外,无不是官运畅通,政绩亮眼,还永远都能逢凶化吉的姿态,以至于当有秦州幕职官检举其处理政务出现疏漏时,朝中所有官员,都没立马反应过来。
当消化完陆辞这一名字,的的确确就是被谪去秦州后,鲜少再折腾事出来的那位三元后,百官脸上的神色,就变得微妙起来了。
这事儿,究竟是真是假?
其中又以寇准、晏殊等人的反应最为激烈:几人先是疑惑,紧接着惊讶,最后则是满溢的不可思议。
于是,当赵祯在依着陆辞的计划抛出这一把柄,又装模作样地露出副痛心相,实际上早就偷偷掀起了眼皮,只等谁头一个跳出来,就此雀屏中选时
等来的只是满室沉默。
可有人愿自动请缨,前往协助陆秦州?
众人面面相觑,不约而同地想起陆辞此人总能逢凶化吉的本事,竟是无人挺身而出。
就在赵祯先是一头雾水,继而惊叹于陆辞的好人缘时,寇准大大方方地站了出来。
怎是寇准?
赵祯不着痕迹地蹙了蹙眉,很快又回过味来了。
也是,若是寇准有意维护陆辞,定会自请前去,省得有人借题发挥,害了对方。
然而此事却是内有乾坤的,哪儿能顺了寇准的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