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肉带汤的,给每个人都分了一小竹碗,大家吃的都很不尽兴,意犹未尽的很。
主要是骨锅太小了,即使食材足够他们也炖不下多少,面对这种情况,哈密决定试试烧陶。
哈密进行全球探险的时候,误打误撞的路过一个国外的小村庄,那里的人与世隔绝,保持着最原始的自给自足的生活,哈密就有幸见过他们烧陶的过程。
首先用来烧陶的泥土是有讲究的,最好的选择是高岭土,高岭土是一种粘土和粘土岩,质量纯正的高岭土颜色洁白如雪,土质松软细腻,可塑性强还有耐火性抗烧。
可哈密来到这史前,除了雪和象鸟蛋就没见过其他雪白的东西,更别提雪白的土了,没办法他只好退而求其次的选择用潭水底下的数不清年代的沉泥作为制作原料。
这沉泥有粘性,哈密加入了一些草木灰,这是为了增强陶土的成型性,同时也是为了提高成品率。
哈密将河泥里的大块颗粒和小石子等挑拣出去,原本要用细筛子过滤一下的,但没有细筛子,哈密只好使用水过滤,将河泥倒入装满水的骨锅里,搅拌,直至锅底沉淀下来的稀泥就可以了,这样做是为了保持坯泥细腻。
将稀泥晾晒到半干,然后揉泥,这是为了将泥里的气泡排出,否则坯体中容易含有气泡,烧制时容易破裂变形。
揉好泥后,再用泥条盘筑法做成型。
哈密第一个做的是一个小碗,他先拍出一个平整的碗底,放在一块光滑的扁平石头上,然后再将泥坯捏成泥条,一条条放在碗底向上盘绕,直到盘到口沿,用手和竹片将里外抹平,小碗的泥坯便做好了。
哈密还做了两个中等的汤锅和几个海碗的坯体,一起放到阴凉的地方晾干,等坯体晾干后,适当的修整下坯体的瑕疵问题,才能入窑烧陶。
趁着晾坯体的功夫,哈密将兽人们叫来准备烧陶所需要的窑洞。
哈密做的窑洞是一种土窑,整体呈椭圆形,是一个深一米左右的浅坑,浅坑靠左搭建了一堵小土墙,将窑室与火塘分隔开,在小土墙两端各留有两米米的缺口为通火道,然后在土窑的左侧下方开了一个添柴加火的灶口。
这样的窑火塘与窑室在一个水平台面上,隔着一层墙防止火过猛将坯体烧裂的同时,还可以使坯体受热均匀。
哈密将坯体从阴凉的地方拿到大太阳底下晒了几个小时,等坯体彻底没有一点点潮气的时候,开始装窑烧制。
哈密在窑里一层一层摆放坯体,虎翼在外面运转,而狼目和藤岩则是去拾烧窑所需要的木柴。
烧窑最关键的就是窑温和烧制时间,窑温度低,烧不成形,窑温度高,陶器会变形甚至裂开。同时烧窑的时间也非常关键,柴烧需要连续烧制72小时以上,期间要有人一直不间断的轮班添柴火。
烧好后封窑,三天后,才能开窑。
等哈密打开柴烧窑,看清里面的状况后,差点哭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