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姗自己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耳濡目染,才培养出了这样的天赋,并且对服装设计的工作生出了无限的热爱。
但时代毕竟不一样了。
如今不管什么东西都能在街上买到,自然也会冲击传统的纺织印染行业,使得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逐渐消失。
毕竟即便是苗女,也不是人人都精通这样的技艺,而且这种制作衣服的方式十分繁琐,要耗费大量时间,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更加方便的衣物。
蓝姗还在村子里住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村民开始换下花样繁复但款式却相对单一的苗族服饰,穿上城里花样款式颜色都异常丰富,而且还很方便干活的西式服装。
进入新世纪之后,这种变化必然会越来越多。
尤其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全面对外开放,大量的资本和国外的产品引入国内,对市场的冲击就更大了。
根据蓝姗这段时间调查的结果来看,情况并不乐观,甚至可以说已经到了非常危急的程度。
当然,看到这种危机存在的人并不只有她一个,而且已经有很多前辈在努力进行自救了。
比如现在,市场上最大的变化就是,原本那种农村家庭式的小作坊已经几乎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专门承接苗族服饰制作的小加工厂。
他们用半机器半人工的方法,大幅提升苗族服饰的生产速度,然后再将这些服饰卖给普通苗人。
这样就将普通的苗族同胞从这种工作之中完全解放出来,由更加专业的人去负责制作服饰,既符合商业发展的规律,也能够保持苗族服饰的活力,让它以新的方式存在并延续下去。
但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各种各样的问题。
比如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创新变得更难了。
以前的苗人自己制作自己穿着的衣饰,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款式和花样进行微调,使得苗族服饰百花齐放。而现在,因为是半机器式的批量加工,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却也减少了不同的可能。
每一件衣服都一样,显得毫无惊喜。而且机器制作出来的花纹总是失于呆板,不那么尽人意。
很难说谁优谁劣,端看各人不同的取舍罢了。
其实以蓝姗的立场而言,也实在没办法对这种变化做什么评论。
毕竟她自己做的事情,严格说来,也不是全盘继承传统的苗族服饰,而是对其进行大幅度的修改,甚至可以说只是提取苗族服饰中的一部分关键元素,将之加诸于西式服装之上,进行搭配,从中碰撞出不一样的成果。
这样制作出来的产品,其实已经是另外一样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