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者,还五万大军于壬亭侯,派往镇守梁州及与南晋接壤的惠州边境,择日出发。
三者,命皇三子褚锐护送安王赴梁州安置,另派兵马随从。
此三道旨一出,当即便有人磕破了脑袋反对,然而承兴帝态度坚决,丝毫不容他人动摇。
朝会后人心惶惶。
三皇子一派炸了锅。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陛下怎会突然做此决定!
这个时候将三殿下派出去,莫非是陛下打算给李相定罪,处置我们了?
李纯脸色难看得很,强撑着说:大家先不要胡乱猜测,或许事情没那么糟。安王殿下是三殿下的嫡亲兄长,让三殿下护送也是合乎情理的。
有人不禁反驳:可是安王早不封晚不封,怎会偏偏这时候封了食邑?李相这么大的事可是还未解决的啊!
说得有理,而且陛下还往惠州添了兵马,难不成是有意攻打南晋了?
诸位,先别管安王,若真是李相要被定罪,咱们这些人,要怎么与二皇子一派抗衡?
褚锐被这五花八门的声音吵得头疼,狠狠地一拍桌子,四周立刻静了下来,望着他。
我再去问问父皇他究竟是何意
话没说完,一堆人齐呼:万万不可。
陛下今早在朝堂上的态度大家可是有目共睹,此事怕是板上钉钉,无论如何也改不了的。现在无论谁去问,都只会白白触了眉头。
褚锐揉了揉太阳穴:那你们说该怎么办?
满座一片静默。
良久,杨知行轻咳一声,打破寂静:我想,不如暂且以不变应万变,先看看二皇子那边的反应。加上若是陛下想处置李相,估计近日便会有旨意下来。现在讨论,也讨论不出什么的。
褚锐沉着脸:也只有这样了。
说着便站起来,直接离了场。
杨知行稍稍落后他一步跟上:三殿下留步。
褚锐回头看向他。
杨知行也不拐弯子,直奔正题:殿下可去探过安王的口风了?
褚锐露出一脸无奈:去是去了,可唉,大哥只与我说,要我别管此事。
他把原话复述了一遍,杨知行不由摸摸下巴上的胡须:安王殿下当时与我也是这般说的。不必掺和,不用管,不必相争
褚锐稍稍一愣,有什么在脑海中闪过,但没抓住:会不会
杨知行眯起了眼睛:殿下,安王未必是在敷衍你啊。
作者有话要说:本章评论都发红包包~感谢大家还在!
第38章离京
离京的事定下,褚琰便效仿负荆请罪去了皇后那。
皇后已听说了褚琰要去封地一事,她哀求许久,皇帝也不可肯松口,问及原因,也只说京城不适合他。
皇后取下荆条扔到一边,头一次抱了褚琰:你不想纳侧便不纳,我不逼你,你留下吧。
脂粉香扑鼻,褚琰忍着不习惯,道:母后,父皇已经下了旨。
皇后一脸怔愣与怅然。
柳岐也回了柳家。
柳问虽然也要离京,但他首先要去跟梁州安顿一部分人,再立刻赶往惠州交接,半路上还要同刚从梁州赶回来的前梁州军以及押送平城郡王一干人的囚车相遇,在对方入京前清点一番故并不与褚琰等人同行。
给他的时间很是仓促,不过柳家人倒也习惯了,但他们却不习惯一直捧在手心里养着的柳岐也要远走他乡。
之前虽然也不能常看到柳岐,但好歹知道他就在安王府,离自己不远,便安心许多。
这回要远走,柳夫人又急又心疼,恨不得跟柳岐一起走,还有些生上了褚琰的气。
不过等听说柳岐在离京前都会在柳府小住,她又开始夸起王爷贴心来了。
丈母娘的心情很是变幻莫测。
柳问临走的前一天,李凭瑞的罪名在大朝会上定了下来。
皇帝让刑部尚书当庭展示了证据,并亲口判决:革除李凭瑞丞相职位,追捕其出逃家眷,带回来后一同斩决。
许多人这才知道,李纯觉得形势不妙,已经回家接了亲人乔装出逃了。
李府周围有层层把守,李纯能把人带出去,说没有人相助谁都不信,这背后又得是一番追查。
褚琰被承兴帝批了假,让他在家准备,知道这个消息,还是从柳问嘴里。
李凭瑞身边有一个他一手提拔上来的得意门生,叫李崇意,入侍以后还被李凭瑞认做义子,看似是因为李凭瑞看中他,其实是不方便的事都交由这个义子去做比如与南晋传信,与睿王传信
李崇意被严刑拷打了三轮,承受不住,终于招供了。后来从他的供词里,找出一个他用来与人接头的院子,从那院子里搜出了李凭瑞与睿王之间传信的亲笔信。这些信本该是阅后即焚的,但李崇意留了个心眼,他怕自己有朝一日被卸磨杀驴,想抓着一点李凭瑞的把柄,才将信偷偷藏下。
所以李凭瑞先是教唆睿王,想暗中帮睿王培养兵马为自己所利用,可不巧,睿王的事提前败露了,成了一场空。褚琰波澜不惊地说,睿王凭什么听他的?
柳问说:我也只是听说睿王生母的死,似乎与上面有关。
说完他又谨慎地补充:不过想来这也是李凭瑞欺骗睿王的手段。
褚琰点点头:多谢岳父告知我这些。
柳问与他说起这些,一来是褚琰被当时睿王谋反之事牵连,柳问认为应该让他知道背后的真相,二来褚琰已经好些日子没上朝了,他不觉得自己这儿婿是不理朝事的性子,便想告诉他。
褚琰想了想,又问:对了,岳父可知道李相如今被关押在何处?
柳问:倒也不是秘密,四处一打听便能知道。李凭瑞一开始关押在刑部大牢,吕尚书几次三番审问都审不出来后,陛下便斥责他无能,将人提到皇城的天牢里,由禁军看押,任何人未经陛下亲口应允不得与他相见。陛下还亲自去审问过几次,人怎么样了倒不知道,不过有流言说已经快不成人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