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皇受许神医治疗后,病情本来好转。丁大人不喜陛下,劝先皇不要禅位,称先皇之病是被陛下刑克,另立太子能解
珠帘后砰的一声响,李太后砸了杯子,怒喝:荒唐!
陛下乃圣皇降世,奴婢不敢对圣皇说谎,一切都是实话。宫人连连磕头,是丁谓气死先皇!
陈曦知道先帝是骂了他折寿而死,不过没有丁谓蛊惑,先帝还能多活两年,非要说是丁谓气死先皇,也有一定道理。
丁谓,你可有话说?
丁谓当然有话说,他装了满肚子的狡辩,但平日再是口舌如簧能说会道,此时对上小皇帝仿佛能看透心思的眼神,竟然一字也吐不出来。
来人!李太后掀开珠帘出来,把这奸臣贼子拉下去!拉下去!
娘娘莫急。陈曦跳下龙椅,拍了拍李太后发抖的手,安抚道:毕竟只是宫人一人之词,无凭无据,就这样把文人表率我大宋的宰相拉下去,他心里不服。陈曦扫视一圈,目光落在王钦若头上,旁人也不服。王钦若,对不对?
臣不敢。王钦若取下帽子,俯首道:臣知罪,臣愿出首。先皇在世时,丁谓给太子下毒未遂,许妃当年用来谋害太子的天花毒痂也是丁谓派人送进宫,臣有证据。
王钦若为自保,企图戴罪立功,抛出自己收集多年的丁谓罪证。
丁谓指着王钦若,嘴皮抖索,气得白眼一翻软在地上。
内侍下去探了探丁谓的鼻息,回来禀报陈曦:丁大人只是晕过去。
人晕了自然没法辩解,墙倒众人推,那些看丁谓不顺眼的朝臣一个个出来参丁谓。
当过太子老师的晏殊、王曾历数丁谓多年来的罪行,比如制造天书,怂恿先皇封禅耗费八百多万贯导致国库空虚,再有为建玉清昭应宫,民夫白骨累累等等。
寇准:臣请诛丁谓!
臣附议!站在队伍尾巴还是小翰林的包拯出列,他边上的范仲淹也一起出列附议。
过半的朝臣附议请诛丁谓,武将比文臣更多。
陈曦环视一圈,下令罢免丁谓和王若钦,打入刑部大牢,由寇准主审谋害先皇和夹带天花入宫之案。紧接着下抄家令,从丁谓家开始抄,在先皇驾崩后进献玩物的五个朝臣轮着抄。
这五个人,恰好是先皇在位时赫赫有名的五大奸臣,民间戏称五鬼。
杨文广,你心正,有父祖之风,令你点两千禁军,这次抄家你来负责。
有文臣抗议:这不合规矩。
陈曦道:大宋律我能倒背如流,上面没写不能抄宰相的家,也没写武将不能抄文官的家。
对方呐呐,仍说武人粗鄙,需要文官监督。
陈曦呵了声,问:太/祖也是武将出身,你的意思是太/祖也粗鄙?
臣不敢!对方忙请罪,不敢再言。
我知道你没有骂太/祖的意思,无非是觉得以文压武是大宋国策,怕武将学着黄袍加身,所以要阉割武将的意志,顺便显出文人的高贵。
满殿大臣都跪了,心中只道皇帝果然是小孩,口无遮拦,什么都敢说。
起来,跪什么?朕不喜欢别人跪。陈曦坐回龙椅上,见众臣起身,微笑道:文人是大宋的风骨,武将为大宋的脊梁。风骨很重要,但脊梁也绝不能弯。
这话一出,武将的精气神为之一变,一个个都挺直脊背。文官怕皇帝说出更可怕的话,一个个摆出恭顺听从的样子。
嘴上说好,心里可不这么想。
陈曦也没想过要一次就把人的三观扭过来,改口道:文武互相监督能防止一家独大。包爱卿。
站在后面的包拯打了个激灵,抬头见皇帝看的确实是自己,头皮发麻地走出队列。
包拯一身正气,就负责监督杨将军抄家。主要目的是充盈国库,对妇孺时,温和一些。陈曦笑眯眯,二十来岁的包青天有些生嫩,除了脸黑,瞧着还没有旁边的范仲淹成熟。
从没听说让翰林去抄家,这也太胡来了!
包拯张了张嘴,瞧皇帝还是个孩子,又是第一次进行大朝会,急着立威,于是又把话憋回肚子里,拱手应诺。
新皇第一次大朝会,五个在先皇时期风光无限的大臣下狱被抄家,其中两个宰相,威名赫赫的丁谓还涉及谋害先皇和官家,将性命不保。
下朝之后,百官一个个汗流浃背,三五成群的凑堆讨论。
这次大朝会太过惊心动魄,小皇帝一顿乱拳出击,王钦若软得太快,丁谓又晕得不是时候,大家都不知道如何接招,好像被牵着鼻子走的牛,顺水推荐般趁机攻歼奸党,简直像做了一场梦。
丁谓也不会蠢到在孝期进献官家玩物,这是一个局!官家年幼,不可能有这等城府,是晏殊还是王曾的主意?
会不会是太后?
更可能是寇相,内阁去了丁谓和王钦若,就剩寇相一人独大。
寇相向来主战,官家突然提出抬高武将地位,是在为收回幽云十六州做准备?
包拯脚步沉重地跟着杨文广。
范仲淹拍拍他的肩,劝道:想开点,抄家虽然不是好事,但官家知道你名姓,还夸你一身正气,未来可期。
包拯左右看看,附耳小声道:官家拿下丁谓几个虽然大快人心,就露出要重用武将端倪,以后恐寸步难行毕竟年岁太小。
范仲淹也叹道:是啊,官家再是早慧,也不是那些老奸巨猾之辈对手。五鬼虽然倒了,依附他们的人可还在,也有许多人不想看到武将翻身。
两个官场新人在这里替小皇帝担忧。
宫中,李太后也在替陈曦发愁。
皇儿应该早点跟哀家商量,治国需要仰仗文臣,你还小,得罪了他们对你以后不好。丁谓几个哀家也不喜欢,接下来交给哀家处置,给你下毒当是谋逆,刑不上大夫这种规矩不合理哀家一个女流之辈,又是寡妇,就算名声不好,他们也不敢拿哀家如何!
娘娘别怕,他们不满也没办法。新皇登基,惯例要开恩科,等新进士入朝,他们就会软了。陈曦安慰李太后:娘娘还没逛过新皇宫吧,这水晶宫壮丽有余,但缺少花草点缀,少了几分韵味,不如娘娘帮我想想,移栽些什么花草比较好?
李太后在宫女太监的簇拥下离开,等出了殿门,忍不住叹了口气:官家长大了。
太后娘娘安心,古有甘罗十二为相,陛下自幼早慧,八岁能懂朝政很正常。陈琳轻声道:陛下有天命在身,有娘娘和八大王看顾,大宋会越来越好。
以后会不会越来越好,李太后不知道,但从第二天开始,各种病假事假的折子像雪片一样飞来。
细数起来,在京的五品以上文官,有七成请假。
除了两个回家守孝的理由还算正当,其他的一听就是借口,还有人五十岁不到就自称年迈要致仕。
罢工?
这可真是太好了!
陈曦呵一声,扬起了嘴角。
内阁办公区域在六部中央,文书小吏捧着公文来去匆匆,前来办事的地方官排成长队,以户部和工部的队伍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