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落难大唐张阳李玥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四百四十八章 有忠心更有良心?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长孙皇后怀中抱着小兕子,到眼前哄道:“明达,这是你的姐夫,将来你也跟着皇姐和姐夫学本领。”

“呀呀呀……”小兕子发出了稚嫩的声音。

这才一岁多的娃娃还不会叫人。

皇后看着这个小女儿,眼神中尽是溺爱。

张阳行礼道:“玥儿就在住处,已经在为皇后准备今天的饭食了。”

长孙皇后点头,“这便去看她。”

等长孙皇后也走入村子,李世民这才走上前,“你我君臣好好谈谈?”

张阳拱手道:“我都可以。”

在太子和魏王的陪同下,君臣俩人走到渭水河边。

皇帝开口之前总会先装一会儿深沉,“丽质说是想念她的皇爷爷,一到骊山还不是往她皇姐住处寻去。”

“孩子活泼谈话,可公主与皇子的心性还是好的。”

李世民还是点头,“这一次朕打算带父皇回宫。”

“是要过除夕吗?”

“正是。”

张阳沉吟半晌,“这……怕是不太好。”

渭水河的河面还结着冰,冰面在阳光下冒着寒气。

“太上皇如今已经戒酒,在骊山的这些天身体也在日益好转,过除夕宴势必要饮酒,能够戒酒不容易,要再饮酒怕是这些天一来的调养功亏一篑,陛下若想尽孝心也不该给太上皇一个合适养身体的环境。”

“若父皇一直在骊山,难免有人对朕有闲言碎语,你若是朕也会有这般忧虑。”

张阳再次行礼,“只要太上皇能够健康地度过晚年,少一次除夕宴又有何妨?”

李承乾也开口道:“不如让皇爷爷去宫里,只要不饮酒便是。”

李泰清了清嗓子,“皇兄此言不妥,我等为了让皇爷爷戒酒骊山上下费了多少心血?一旦闻到酒味必然破戒。”

“若不去宫中除夕夜,宗室亲卷会议论父皇不尽孝道。”

“敢问皇兄,让父皇再沾酒水就是孝道吗?到底是身体重要,还是一时的议论重要,皇兄莫要本末倒置。”

“青雀,你也要为父皇的处境考虑。”

……

听着两兄弟争执不停,李世民又是叹息,本就是来骊山寻个清净,两个小的还争论不休。

承乾都要成婚的人了,青雀也快成年了。

李世民稍稍走远,任由这两兄弟继续吵闹。

“朕的儿子一个比一个不像样。”

“其实魏王殿下和太子都挺好的。”张阳看向还在争吵的两兄弟,“年轻人,应该有些朝气。”

“他们要是有你一半懂事朕也能踏实不少。”

张阳中肯点头,“确实应该向我学习,我这人要忠心有忠心,要良心有良心!”

李世民目不转睛看着这个家伙,他又是摇头感慨。

“陛下,如我这般的人已经不多了。”

李世民冷哼一声,“背着朕买下了高昌,你与朕谈忠心?高昌父子尸骨未寒,你与朕说良心?”

前车之鉴就在两年前。

张阳自觉理亏地摸了摸下巴的胡渣,“其实我这人还比较讲卫生。”

“善贾之人皆是如此自诩有多良善,你也是这等人。”

“陛下过奖了。”

李世民板着脸,“朕没有夸你。”

张阳挥袖道:“将别人的鄙夷之言当作善言,这也是一个好习惯。”

“还有李恪那个傻子,不通人情世故,在军中又闹笑话了。”

“陛下。”张阳稍稍一礼,“我觉得蜀王殿下只是不会沟通而已,他不是傻子。”

“当然了身为臣子我不该评价陛下的子嗣,但陛下也要适当给皇子们一些鼓励,比如说多给点正面影响。”

“正面影响?”

“如今朝中缺钱,陛下应当以身作则勤俭节约,这一次除夕夜与来年的大朝会应当简办,脸面是一时的,长治久安才是正道。”

李世民颔首道:“来年朕打算派人修建太液池。”

“没钱。”

张阳回答得果断。

李世民一手攥拳按捺着要将其丢入河中溺死的冲动。

“朕还打算修建一座殿宇,位于玄武门之北。”

“连太液池都修建不起,陛下还打算再修建一座宫殿,陛下的自信是从何而来?”

“早晚要修建,朕不急于一朝一夕。”

“也是,多罚几个官吏的俸禄,说不定可以攒出来。”

“朕在你眼里就是一个罚臣子俸禄来为朕充钱库之人吗?”

张阳在冷风中站得笔直,“公道自在人心。”

能任用这个小子,也是因为他心思干净,不慕权色,更不贪图权力,就连外交院落成以来,若无必要他根本不会去过问。

虽是不择手段之辈,于朕于朝堂还有价值。

要将他吊死在承天门前,先将他的价值利用干净。

外交院的成果也早晚会是朝堂的,也早晚会握在朕的手中。

李世民一遍遍地压抑心头怒火,要不是为了父皇,也不会来骊山。

每一次与他谈话,总有千万种念头要将这个小子活活吊死,要不是沉江喂鱼也不错。

看他许久没有反应,眼神涣散,张阳胡唤道:“陛下有心事?”

李世民沉声道:“朕的确有心事。”

张阳询问道:“可否与臣说?”

“你早晚会知道的。”李世民沿着河继续走着,“倭国派来一个使者来长安,刚入潼关,再过半月就能到长安城。”

“所谓何来?”

“自古以来倭国自称附属中原,历来人们称其倭国,此来是希望大唐给予他们一个国号。”

李世民继续走着,“你是礼部尚书,又主管外交事宜,你觉得朕该给他们一个什么样的国号。”

张阳皱眉道:“陛下为何要给他们国号?”

“他们历来都臣服中原。”

“臣以为给他们国号的事情不妥,首先他们臣服是必然的,给予国号此事另说,我们大可以不给。”

“不给?”

“对,为什么要将他们当做一个国,如此狭小的地方,就是一个海岛而已,连一个国都算不上,他们更适合做我们的一个州郡。”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