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唐人生张阳李玥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六百五十七章 不得入关的玄奘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不论她们考得怎么样,李玥虽说下了规定考试答题正确的不过半数的人不能吃肉,该给孩子们吃烤肉还是会给的,顶多只是训斥几句,这个规矩和没有差不多。

可孩子们还是一如既往地要答题,要到及格线。

殊不知就连考试也是李玥用来教弟弟妹妹的手段而已。

这个骊山的主母一直都在成长,管理这个家也越来越成熟,经营骊山的账目与库房越发轻车熟路。

她让小虞也收了村子里的三五个女子,帮助她做事。

如此一来李玥只需要在骊山将小虞叫上山,便能够知晓现在各个库房情况如何,以及对外的各批货物流向何处。

她甚至都不用出面,只需要坐在幕后就可以控制住骊山的一切。

李玥主要掌握的是骊山库房货物发放流向与银钱的发放,她不管骊山的生产,但整个骊山的钱都在这位女主人的手中,这更像整个骊山产业群的后勤与财务。

这位女主人也懂得放权,往后小武和徐慧会成为她的好帮手,已经开始让这两个小丫头接触骊山的账目了。

考试过后,成绩与预想的差不多,李治依旧是成绩最差的一个,弟弟妹妹中其实就数李治最有悟性,但也是最不用功的一个。

果然李玥数落了这个弟弟一会儿,便让他吃烤肉了。

考试结束,到了下午。

午睡之后,张阳朝着骊山各个方向打了一声唿哨,过了好一会儿,三河马便跑来了。

今天要教这三个刚刚结束笄礼的丫头如何骑马。

关中女子善骑射者也不少,大唐的豪侠文化盛行之下,侠女同样不少,因此也有不少女子的骑射本领比之寻常男子更甚者也有不少。

到了大唐中期,豪侠之风更甚,大唐女子不排斥骑射,也是唐人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骑射打猎是天性,张阳对扼杀人天性的行为嗤之以鼻,当一个人成年后便应该有自主选择的权力,而不该是被世俗的框架限制,那些站在封建最高点的圣人,他们对生产力的扼杀实在可恶。

三河马已经很熟悉家里的弟弟妹妹们,也不会有太大的抗拒。

李丽质翻身上马,试了试还算是稳当便先让马儿载着她绕着华清池走了一圈。

接着是徐慧,最后轮到小武。

在文章论述上,小武的水平或许不如丽质与徐慧,反倒在御马一途上,她得心应手。

先从习惯马儿的走步,再慢慢让马跑起来。

绕着华清池走了几圈,小武便有些厌倦了,她想让马儿跑起来,可没有张阳的允许,它就是不迈开蹄子。

张阳耐心劝道:“你不该急于求成,先学会走,再去跑,技法娴熟是需要循序渐进和积累的,而不是一蹴而就,没有积累一时的成功也早晚会被他人超越。”

徐慧点头道:“师父说得在理。”

弟弟妹妹羡慕地看着,皇姐,小武与徐慧骑马,她们也想骑马,可是两位婶婶不允许。

而小清清则不一样,她喜欢骑熊,她不喜欢三河马,因为马太高了,她爬不上去。

等婶婶开始准备晚上的饭食,三河马便迈着优雅的步子离开了。

关中春耕结束了,太府寺要开始整理各地的耕种奏报事宜,上官仪先整理一遍后,便交给了张阳。

而张阳还要再整理一遍。

同时上官仪还要继续看着各县的作物种植情况,各类蔬菜的种植也开始准备起来。

太府寺没有府衙,没有人手,只有太府寺卿和少卿两个人。

李泰派人打听之后,原来两个太府寺的监丞被陛下派去监理太液池的工事。

张阳瞧着陇右的田亩开垦的情况,再对比往年的粮食收成,陇右的粮食收成一年比一年差,每年都有下降的趋势,由于秦汉两代的大规模开垦,或者是战争时期的坚壁清野,土壤被破坏得很严重。

就算是陇右有两三年粮食收成见涨也挡不住下降的趋势。

为此,张阳觉得植树造林这种事越早越好,陇右在关中以西,又不像八水绕长安这般有充足的河道与水源。

植树造林是必要的,前两年的夏季就有风沙入侵

张阳又想起官道上每每马匹过道就会卷起一片尘土,如此一来修建官道也要准备。

在太府寺任职,才觉得自己有做不完的事。

就像是老师的叮嘱,在太府寺好好办事,竟可能让皇帝忘记自己。

四月天的关中,万物复苏,寒冷褪去之后,长安城也越发热闹。

李世民的旨意交给了玄奘,玄奘和尚只能在敦煌停下脚步,从沙州遥望河西走廊。

从安西都护府走来,玄奘见到了几年前刚刚出关时想都不敢想的景象。

一队队的西域商客,从沙州路过,前往河西走廊。

而唐人与唐人的兵马可以在这片地方肆意走动,不用惧怕劫匪。

打听了许久之后,玄奘才知道原本在西域横行的劫匪被高昌人清扫干净,当年的那些劫匪被高昌人抓去种棉花了。

玄奘又写了两封书信让人帮忙送入关中。

一封去了骊山,一封交给了天可汗。

张阳又收到了玄奘和尚的来信,本着不愿意与这玄奘和尚有什么瓜葛的心态,很情愿打开布绢上的绳结。

坐在骊山下,张阳与李泰一起看着信中的内容。

看完之后,李泰跳脚道:“好个玄奘和尚,果然该杀,他竟然说姐夫奴役骊山的乡民。”

说什么奴役,张阳心里是最抗议奴隶与奴隶主的。

奴隶是没有个人行为主观的仆从,没有任何财产,连人身都不是自己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