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苟在明末当宗室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15章 各得所需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因为这个缘故,孙承宗从来没有拉拢袁崇焕加入东林党的打算,至于袁崇焕也乐于见到这个结果,毕竟朝堂上党争激烈,袁崇焕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心里清楚一旦加入东林党必然会无可避免地卷入党争旋涡,这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一直以来,袁崇焕只是尽力做事不掺和这些,意图借着辽东的特殊情况在孙承宗庇护下游走于两党之外。可现在魏忠贤突然让人来接触袁崇焕,等于给袁崇焕出了个难题,一旦拒绝魏忠贤的拉拢,那么袁崇焕只有投靠东林党的一条路,再无别的选择。面对这样的选择袁崇焕仔细考虑过,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接纳魏忠贤的拉拢。之所以袁崇焕做出这个选择是原因的,一方面辽东不是朝堂更不是京师,在辽东两党派别的斗争并不激烈,虽说孙承宗是东林党,可他根本不在乎谁是东林党谁是阉党,只要有能力的人孙承宗就用,孙承宗唯才是举的气度让辽东这边政治矛盾相对平和,集中精力主导战事。

从这点来说,哪怕袁崇焕选择了魏忠贤,孙承宗也不会过多责怪他,更不会用权利来针对和打压自己。相反,一旦选择了东林党,魏忠贤可没孙承宗那样的气度,接下来的日子肯定不好过。

至于第二个原因就是辽东的特殊了,因为辽东战场是大明眼下的重中之中,天启皇帝对辽东尤其重视,派出了他的老师孙承宗作为蓟辽督师主持辽东战局,还把辽东的其他事务交给了魏忠贤来督办。

也就是说,孙承宗在辽东负责战略和打仗,魏忠贤手里握着辽东的军需、军饷等。一个是军事主管,一个负责后勤,两人的地位在辽东都很重要。如果魏忠贤掐住后勤补给,尤其是军需军饷这些,孙承宗在辽东再有能耐也没用。

作为主持宁远的袁崇焕很清楚这点,袁崇焕是一个胸有大志的人,更不甘心自己仅仅当一个前线的指挥官,更不用说自己这个指挥官仅仅只是孙承宗任命的“暂代”。

名留青史,流放万年,当于谦这样力挽狂澜的臣子,这是袁崇焕此生最大的期望,辽东战场就是他一展抱负的舞台。要达到这个目的,袁崇焕不仅要一步步往上爬,爬到足够的高位,也需要背后强大政治背景支持。

眼下唯一能帮自己做到这点的只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天启皇帝。而魏忠贤作为天启皇帝的代言人,他可以代表天启皇帝的意志,权和利弊之下,袁崇焕自然会作出最合适的选择,就此向来人表示了愿意接纳魏忠贤拉拢的答复。

在接到袁崇焕的回复后,魏忠贤自然很是高兴,更对袁崇焕的知趣表现出了和善的态度。

早在半个月前,魏忠贤就授意下面的人多多给予袁崇焕支持,并通过各部给宁远送去了不少物资,其中甚至还包括红夷大炮等重火器,以助袁崇焕稳固宁远防线。

除去这些,今天魏忠贤又特意在天启皇帝面前提到了袁崇焕的名字,接着福建战事的捷报表示袁崇焕是一个难得的人才。而天启皇帝也恰好对袁崇焕此人有些印象,再加上之前奏折中孙承宗对袁崇焕多有推荐,两者一对应,天启皇帝隐隐也明白了魏忠贤的想法。

魏忠贤的小算盘天启皇帝不是不明白,不过他并没有打算揭穿的想法,相反天启皇帝还从善如流地给袁崇焕升了官。因为天启皇帝也在考虑同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东林党的问题,作为政治对手,东林党一日不垮台他这个皇帝就名不副实,只有彻底搞垮了东林党,把文官集团给打压下去,自己的皇权才能真正稳固。

而要搞垮东林党,孙老师就是一个障碍,虽然天启皇帝也知道孙承宗对自己的忠心,更清楚孙承宗和其他东林党人的不同,但政治斗争中许多时候是手软不得的,只要孙承宗在蓟辽督师的位置上,魏忠贤想弄垮东林党就不是那么容易。

孰轻孰重天启皇帝心里很清楚,可要拿下孙承宗他也考虑到辽东战事的问题,一旦把孙承宗从蓟辽督师的位置上赶下去,那么由谁来接替孙承宗呢?又怎么继续执行孙承宗在辽东的战略布置呢?如果用错了人,其后果是异常严重的。

这也是天启皇帝一直举棋不定的原因,但现在袁崇焕这个人的出现让天启皇帝看到了一个可能。一来袁崇焕是文官,而且他是一个文武双全的文官,这点和孙承宗是同类人。二来,袁崇焕深受孙承宗信任和重用,对他非常推崇,更隐隐有把他当接班人的意图。三来,袁崇焕和东林党没什么瓜葛,从魏忠贤的态度能看出袁崇焕已经投靠了魏忠贤,也等于投靠了自己,启用这个人不会对之后解决东林党带来任何问题。

正是因为如此,天启皇帝看到了用袁崇焕来替代孙承宗的可能,他明白魏忠贤也是这么觉得的才会向自己推荐袁崇焕,魏忠贤的打算正中下怀,这令他很是高兴,决定先顺水推舟提拔袁崇焕,看看把他放到更高些的位置上是否可以独当一面,如果没有问题的话,等时机成熟就能用袁崇焕替换孙承宗,从而完成布局。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