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苟在明末当宗室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721章 战后安排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这点孙传庭和洪承畴心里都很清楚,他们也很认可朱慎锥的这个决断,何况朱慎锥让他们用俘虏换取牛羊马匹的做法不仅帮他们甩掉了一个沉重的包袱,还能借用这些物资来增强军中包括地方的实力,更消除了自己物资不足的问题,从而让两人很是高兴。至于第三件事,就是密折制度,朱慎锥让锦衣卫给他们两人带来了各三个精美的盒子,这盒子不大,扁扁的,里面的体积只能容下一本奏折,但这个盒子正面有着专门的印章,上面加盖着监国的信印。

以后凡是要紧军务或者急报,在正常通过朝廷文书流程之外,持有密折函的官员可以直接给朱慎锥写密折,写完的密折放在这个密折函中,然后加盖火漆,直接交由锦衣卫渠道进行传递,直抵朱慎锥的手中。

这样的做法可以完全绕开朝廷部门,也就是说拥有了地方官员包括军队指挥官和最高统帅的“专线”,有了这个玩意,不需要再考虑其他因素,也不需要有任何顾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提什么建议就提什么建议,朱慎锥那边在接到密折后也会第一时间回复,以确保双方交流通畅。

这个做法是前所未有的,孙传庭和洪承畴在诧异之余很快就明白了这个制度的好处。如果按照朝廷的规矩,地方和领兵将领要和朝廷交流或者上奏什么,必须依照程序来,一级级程序繁琐,而且还得先通过内阁包括司礼监在内,等他们看过后拿出方案后再递交到朱慎锥的手里。

而密折制度直接打破了这个程序,等于给了他们直达天庭的特权。这样的话他们就无需顾虑内阁和六部的问题,更不需要考虑其他不确定的因素,再加上直接沟通,效率提高的情况下还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虽然洪承畴认为这样做法未免有些坏规矩,可也不得不承认这样做法的好处。而且洪承畴本就是一个大胆的人,马上就明白了密折制度不仅对朱慎锥有好处,对自己来说也是好处多多。

能够直接和朱慎锥搭上线,通过密折沟通,这不比经内阁和六部更合适些么?自己的许多想法和建议可以在密折中提出,而且还能加强在朱慎锥心中的印象,这等好事就算坏了点规矩又如何呢?

非常时期行非常事,这也是很正常的。眼下大明内忧外患,不就是非常时期么?洪承畴喜上眉梢,孙传庭虽有些迟疑,但最终也接受了这个密折制度,并把送来的密折函仔细收了起来,等日后需要使用。

高迎祥押解走后,孙传庭和洪承畴商议后就对俘虏的义军开始了删选,让这些义军相互指认,把躲藏在附录中罪大恶极者包括那些中下级首领一个个全找了出来。

此外,普通义军中双手沾满鲜血,杀过无辜者也挑出了不少,这些人罪证确凿,孙传庭以陕西巡抚的名义,洪承畴是三边总督,他们完全有资格来处置此事。

很快,删选出来的六百多人全部以大罪处死,处刑的当日整个西安城沸腾了起来,一批接着一批被押解至刑场的这些人被砍掉了脑袋,流淌的血汇集成了小溪,看得围观人群,包括从义军俘虏中挑选出来观斩的那些人个个心惊肉跳,脸色惨白。

依靠这个手段极大震慑了地方,包括俘虏的义军,自处死这批人后,义军中再也不敢有人愤愤不平,甚至闹事了。接着三边那边传来消息,土默特那边已派来了使者,洪承畴当时大喜,为避免夜长梦多,他和孙传庭商议后就把俘虏分为六批,每批数千人送往草原,在长城外双方交接,以俘虏换取牛羊马匹等物,双方各得所需,皆大欢喜。

俘虏的交换需要时间,毕竟足足近四万人的交换,哪怕分成六批,每批也有六千多人呢,这么多人可不是挥挥鞭子就能驱赶的牛羊,都是活生生的人,如何安排,又如何带到交换场地,没有计划是根本不行的。

而且土默特那边也是一样,这么多人到手后续的工作很是繁琐,王海的压力也很大。

所以按照计划全部交换完至少要近两个月的时间。暂且不说孙传庭、洪承畴用俘虏和王海交换的过程,就在他们第一次进行交换接触的时候,押解高迎祥的囚车经长途跋涉终于到了京师,等囚车抵达京师的时候,京师百姓得知这居然是押解高迎祥和其部下大将的囚车时瞬间群起沸腾,一个个争先恐后赶来要看一看这个搅得大明翻天覆地的“闯王”,瞧一瞧这个号称天下头号的反贼。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