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个结果,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也毫无办法,朱慎锥这一招直接打到了他们的软肋,如果说自己这边反对的话,那么其他一边肯定会赞同,而且皇帝纳妃可不是无限制的,一般来说一次纳一至两个妃子算是正常,一下子纳三个已是极限了,你们既然以皇帝后宫除皇后外无人为由,打着大明江山稳固子嗣繁荣的旗号让皇帝纳妃,现在皇帝已纳了一个妃子,再从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中各挑选一个纳入后宫已算是极为给面子了,如果再继续在这件事上纠缠未免有些过分,不用皇帝出手,争夺的另一方就会以此为由进行反驳。
无奈之下,两边只能表示同意,就此为纳妃一事争斗了多日的双方偃旗息鼓。于此,朱慎锥算是达到了目的,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又平衡了双方,最终从文官集团中纳了一个家世清白的经历之女为惠妃,又纳了勋贵中怀远侯常延龄的幼妹为淑妃。
惠妃暂且不说,她的家世很是简单,其父只是一个普通的经历,经历官职不高仅六品,虽是正牌子进士出身但家族却不是世家更不是地方豪族,虽然其父和东林党平日有交往,政治观点也倾向于东林党,不过要说他是东林党一员倒也不算,充其量就算偏向东林党的下级官员罢了,而且根据锦衣卫所查,为人算是正直,其女家教也好,读过书认识字,虽不如徐静秋有才,但在女子中也算才貌俱佳了。
而纳怀远侯常延龄的幼妹就不一样了,怀远侯一脉可不简单,怀远侯的祖上是开平王常遇春的次子常升,常遇春死后,爵位本由常茂继承,但因为常茂获罪在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让其弟常升替代常茂继承了常遇春的爵位,并改为开国公世袭罔替。
可后来常升很是倒霉卷入了蓝玉案,这场大案牵连了一万五千多人,常家本就和蓝玉是亲戚,再加上当时太孙朱允炆并非原太子妃常氏所出,为确保朱允炆顺利继位,朱元璋高举屠刀杀了许多人,刚袭爵没多久的常升也死在这场大案之中。
常升死后,家族虽没被灭,但爵位却没了,常升年仅七岁的儿子常继祖被朝廷安置在云南由沐家看管,直到孝宗时期常家后人这才被召回京师,此时已是常继祖的孙子常复了,念在其祖的功劳,孝宗给了常复一个锦衣卫指挥使的世职,这个职务并没什么实权,仅仅只是虚职待遇罢了,而且孝宗也没恢复常家的爵位。
一直等到世宗时期,嘉靖十一年这才复封了常复的曾孙常玄振封为怀远侯,怀远侯的爵位就此传了下去,之前怀远侯是常延龄的父亲常胤绪,常胤绪一年多前因病去世,由其子常延龄袭爵,并领南京军府。
常家虽然没落,但常家再怎么说也是开国功臣的后代,大名鼎鼎的常遇春的后裔。仅此在勋贵中的地位可是不低,只不过当年受了蓝玉案的牵连常家丢了爵位,足足百年后这才复了个怀远侯的世爵罢了。
常延龄虽是怀远侯,又领南京军府,但他并没什么实权。所谓的领南京军府不是掌控南京军队的最高指挥官,要知道南京的军权都在南京兵部和地方卫所手里,领南京军府只是五军都督府的职务,按照朱元璋的制度原本左军都督府管辖应天、辽东、山东、江浙一带,但现在早就没了统兵的职权,所以这个官品级虽然不低,但却也是虚职,换而言之就是一个给勋贵养老的官职。
但就算如此常延龄也是大明顶尖勋贵家族的一员,是当今的怀远侯,在勋贵集团中影响力不小,而且勋贵集团各家世代联姻,大家打断骨头连着筋,真要算起来都是亲戚。
纳怀远侯之妹为妃,算是拉拢勋贵的一着棋,而且朱慎锥之所以选中怀远侯家一来是因为他家祖上的缘故,二来也是因为怀远侯常延龄这个人。
说起来是之前常延龄给朱慎锥的一道奏折,这道奏折还是常延龄刚刚继承怀远侯爵位时候所上,常延龄此人虽是勋贵,但在勋贵中却是难得的清醒人,在继承爵位之初上折谢恩,同时在奏折中写了条陈时政疏十二,这些条陈皆切中时弊,虽没提出改变的具体做法,于此也能看出他的才干。
自那一次,常延龄就入了朱慎锥的法眼,一直打算什么时候用一用此人。虽然朱慎锥早就打算扶持勋贵让其同文官集团形成平衡,而这两年他也是这么做的,不仅改大汉将军为御前侍卫,招勋贵子弟以侍卫入职,给勋贵子弟开了一条上进之路,还借京营改制一事扩大新军,以新军为基打开勋贵子弟从军掌兵的通道。
但要有成果不是短时间能有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勋贵子弟中有出息的人不多,从矮子里拔长个也只是勉强,也许过个十几二十年,等一代上渐渐成长起来,这个情况才会彻底改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