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晋末长剑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114章 自谋后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1114章自谋后路

大晋太和二年(331)二月初十,建邺细雨连绵。

丹阳丞杜乂临河而坐,悠然自得。

老实说,他在郡丞这个位置上坐了很久了,一直没动过。

也不是没有机会迁调,但他竟然不愿意,说要报山玮知遇之恩,故一意辅佐。

山玮很感动,考虑到他经常不在任,于是便将政务一股脑儿扔给杜乂,连官印都给,府衙众人也知道若找不着山玮,便去郡丞杜公那里办事即可。

他已经算是半个丹阳尹了。

但杜乂其实也不太想做官,理由和山玮差不多,烦、累、难——他终究是士人。

之所以还在干着,说实话也是为了杜家考虑,他要等待那个机会的来临,然后立下大功,奠定在新朝的地位。

今天山玮在府衙,于是杜乂便告了个假,跑到自家新开的商铺转转。

大晋朝日落西山,摆明了只有自守之力,无有进取之能,作为大晋朝的官,当然要利用暂时还能算数的权力,为自家多积累一些财富了。

此时日近正午,杜乂一点没觉得饿,只坐在窗前,静静欣赏风景。

“江左风物最是宜雨不过。”身后传来一声轻笑,道:“看那堤岸新柳,最是翠绿不过。妇人穿着蓑衣,于柳下捣衣,任凭那春水漫过脚下青石。”

“河上船只往来不休,满载各色货品,却不知——”此人说到这里,笑了笑,道:“有哪些是杜公的?”

杜乂哈哈一笑,转过身来,看向来人,道:“孝文,汝为御史中丞,何等清贵,怎有暇来此?”

“没办法。”熊远无奈道:“让我弹劾葛公,那是万万不能,只能装病了。”

杜乂拿手指了指他,笑而不语。

熊远是石贵嫔的人,当年诸葛恢全盘接收石氏政治势力,发号施令时,熊远便投靠了过去。只不过随着琅琊王冲的失利,这个政治团体慢慢土崩瓦解。

有些人改换门庭了,但熊远不行。原因说出去很心酸,他是苍头奴婢之子,机缘巧合之下才能读书,然后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升迁。

但在江左的政治风气下,熊远这种人真的有前途吗?说难听点,没人把他当回事,遇到哪个嫉贤妒能的人,多半还想着弄死他,因为熊远能力很强,出身太低,偏偏还当着御史中丞,影响很坏。

所以,熊远其实很尴尬,能有石贵嫔可以投靠,已经很不错了。

最近他和杜乂搭上了关系。准确地说,是杜乂在长期观察之后,主动找上了他。双方一拍即合,很快搅在了一起。

今天跟着熊远过来的还有一个中年人,姓石,据说是从河北投靠过来的,乃石超之子,已年过三十。

石超先跟着司马颖,再投刘渊,到死都没混出个名堂。

其弟石熙,先在渤海地方当个小官,后来死了,人走茶凉,家业败落得厉害。

眼前这人名叫石稹,历尽千辛万苦才来到建邺,投奔石贵嫔。

石贵嫔听说石稹之事后,流泪不已,便把这个族人给留了下来,并让熊远帮忙多加照看。

石贵嫔被亲情迷了眼睛,但熊远可不信这套鬼话,他甚至怀疑此人是梁国那个大理寺卿邵璠派过来刺探建邺内情的。

但有些事嘛,难得糊涂,那么精明干嘛?建邺那些南渡士族看得起你吗?他们对你好吗?

所以熊远非常热情,甚至隐隐有点巴结——不全是装的——以至于来见杜乂的时候,都把此人带了过来,并简单介绍了下。

杜乂听完石稹的来历后,微微颔首,并不多言。

“孝文,先前所议之事,可。”杜乂招呼二人坐下,说道:“老夫本还有些犹豫,然建邺这个样子,容不得不多想想啊。这年头,什么都是假的,唯钱财是真的。”

“弘治为何不经营田庄?”熊远问道:“前番山公喊你去行田,你却不去,何也?”

杜乂犹豫了下,最终如实相告:“数年前遇一方士,言我命中有一劫,宜避田、水。出去行田,再开辟污莱,恐命不久矣。”

熊远愕然,还有这种忌讳?

“怪不得弘治开始转向货殖。”熊远苦笑道:“不过这样也好,你我联手,很多事就方便了。”

一个丹阳郡丞以及“影子太守”,外加御史中丞,联起手来能把买卖做大吗?当然是能的,他俩都身处要害位置,能拿捏其他人的地方不少,至少在江南是没问题的。但要想把买卖做大,最好能和北地联系起来,这个就是靠杜乂的关系了。

梁国巨鹿王妃杜氏是杜乂的侄女,他和梁国给事中桓彝也有几分交情,关系自然是不差的。所以,他把做买卖的地点选在了江陵,侄女婿的地盘上。

另外,熊远到现在还和诸葛恢过从甚密,武昌那边也有门路,这买卖硬是做得起来!

当然,做买卖只是一方面,事实上还有更重要的事情,比如传递情报——这种事可大可小,并不止他一个人在做,有商船队做掩护的话,总会方便许多。

“孝文方才提及纠劾诸葛道明之事,乃何人领头?”杜乂问道。

“还能是谁?刘大连呗!”熊远无奈道。

“他真是逮着谁都咬。”杜乂有些无语。“有些时候挺佩服他的。”熊远叹了口气:“忠心不二,荩臣也。惜已近归途,还能扶得晋庭几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