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晋末长剑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196章 宇宙的尽头是带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1196章宇宙的尽头是带货

巧了,正如郭家父子在讨论羊毛一样,邵勋也在和随驾南下的拓跋鲜卑子弟谈论此事。

邺城桑梓苑中有西域胡商带来的所谓织机,十分离谱。

那玩意其实是在邺城就地组装的,十分巨大,立起来几乎有房屋那么高,纺锤悬挂而下,一个人用手旋转着纺线,并用卷线杆卷线,另一个人准备粗纱并将其绕成盘状。

织布在机器顶端的横梁上进行,织好的布就被卷在横梁上。

整个过程几乎全是手工,机器似乎只提供了一些微不足道的作用。

简而言之一句话,效率很低。

邵勋觉得真正的毛纺机器肯定不是这样的,这批胡商带过来的太落后了。

动物纤维这玩意,最早是游牧民族拿来使用,但真正技术发展,基本都是进入农耕地区以后。

但中国古代农耕地区极少用羊毛、骆驼毛之类的动物纤维纺织,即便一时兴起,发展了相关技术,很快也会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

毛纺真正得到大发展,其实是在中亚城邦国家,他们有相当的文明水平,有文字,有各种相关技术,能发展出游牧民族难以掌握的复杂机器,最终向东、向西传播。

中国出土的毛织品实物绝大部分都在新疆,可见一斑。

这种毛纺技术向东传播的过程不太顺利,因为中原有丝绸纺织,但向西传入地中海后,立刻引起了当地人的喜爱,他们现在的主要织物就是毛布和麻布。

邵勋觉得,要想找到真正先进的毛纺机器,得去中亚城邦国家找——明末《天工开物》就提及毛纺,“机织、羊种皆彼时归夷传来,故至今织工皆其族类,中国无典也。”

“羊毛一物,极能御寒。”邵勋手里拿着一块织好的毛布,道:“或有种种缺陷,毛短、粗、硬,不能直接纺,需得先净毛、弹毛,然后捻纺成纱线……”

邵勋将毛布递到仆固听手中,说道:“看看如何。”

“比毡毯细软多了。”仆固听仔细摸了摸,说道。

邵勋忍俊不禁。

制毡处理羊毛的标准可比纺纱织布低多了,大体是将羊毛平铺,加湿加热,然后捶打碾压,即施加外力,让羊毛自然缠结,有的甚至根本不去除羊毛上的油脂,技术含量很低。

正宗去油处理过的羊毛,纺纱成线,再织造成布,技术含量高,自然比毡毯细软。

邵勋又拿出一块毛布,看向黄门侍郎阴元,道:“卿乃敦煌人,可知此物叫什么?”

“罽(ji),即西胡所织之布。”阴元答道:“西域有罽宾国,人工巧,善于织罽、刺文绣。汉高曾下令禁止商徒穿锦、绣、绮、縠、罽,其将罽与锦绣并列,可见其贵重。”

“汉时便有罽,为何今世少见?”邵勋问道。

“许是太贵了。”阴元说道:“汉侍中窦固寄钱八十万,只市得杂罽十余张。”

“窦固买罽作甚?”

“汉时公侯以竹木为几,冬则以细罽铺于上方,较为暖和。其实直至三国,此物仍时不时出现。”阴元说道:“汉末孙坚常着赤罽帻,以为身份贵重。魏文又赐吴王太子罽二张。至晋,凉州羯人仍然会织罽,臣以为刘侍中部众之中,应有会织造此物者。罽,西胡毳(cui)布也。”

刘闰中闻言愕然。

羯人确实是正宗“西胡”,问题是——

“陛下,上党羯人善沤麻,这种祖上传下来的技艺,已然很难找寻了。”刘闰中赧然道:“要不臣再回去问问?”

“邺城桑梓苑中的羊毛织工就是羯人。”邵勋看了他一眼,道:“早年为石勒织罽。但朕难道没有罽吗?朕要的是织机。桑梓苑的那些,只能说凑合堪用。若不想一匹罽售价数万钱,就得想想办法。”

“陛下,贵的是细罽、罽,其织物也未必是羊毛,可能是比较名贵的兽细毛。”阴元说道:“汉时班超驻守西域多年,长安达官贵人时常托其买月氏马、苏合香、毾登毛(细毛毯)。汉时未央宫规地以罽宾氍毹(羊绒纺织成的细毛褥),此物皆价比千金。”

邵勋听完,叹息一声,道:“朕还没汉武帝过得奢华。太极、昭阳二殿止毡毯而已。”

说完,看向仆固听,道:“听见了么?”

“听见了。”仆固听连忙说道。

“坐拥宝山而不自知。”邵勋说道:“不过,朕并非令你等织造一匹万钱的细罽、罽,织出一匹数百钱、千余钱的杂罽即可。买的人越多,你们赚得越多。”

仆固听是有头脑的,只苦笑道:“陛下,鲜卑人只会打打杀杀,手不巧,人也笨,或许只能卖卖羊毛了。”

邵勋听完笑骂道:“没出息。”

不过,能卖羊毛也是条门路。

他知道,北方草原的羊就品种来说,几乎都是绵羊,山羊极少。

顶级的羊绒出自山羊,但出毛主要还是靠绵羊。

依照牧场质量,大牲畜和小牲畜的比值在一比五至一比十之间,这里的小牲畜其实就是羊,大牲畜则为马牛驼。

草场质量越好,大牲畜越多,越接近一比五,反之越少,因为大牲畜吃得多,消耗大。

拓跋鲜卑的牧场质量不错,虽然达不到一比五,但也离得不远。从今往后,他们可以把一部分养大牲畜的资源让出来养绵羊。

绵羊不吃草根,比山羊好多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