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3章
元棠放下信纸,心中思绪万千。
上辈子,元芹和元柳总是高高在上,看她如同看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那时候她不是没怨过,她怨这两个人明明占了她的好处,最后却弃她如敝履。
她就是家里的肥料,拼尽力气堆出来几朵璀璨的花,却被这些花朵们指责她太过污秽,不配站在她们身边。
元棠想起上辈子她跟元芹最后一次见面。
那一年她还摆着一个小的臭豆腐摊,小县城就那么点大,她去买食材的时候碰上了元芹。元芹那会儿正巧在跟一个学生家长说话,她也就识趣的没有上去打招呼。
可绕了一圈,等到她买了菜回来,元芹还在那儿。对面的显然是一位凑巧遇上的家长,元芹跟那位家长聊的火热。
元棠听到元芹跟家长说道:“现在的孩子就是太矫情,哪儿像我们那时候,那日子别提有多苦了。尤其我们家孩子还多,爹妈累的要死要活。那时候我放了假就去卖西瓜,夜里还要看瓜地。有时候那瓜都要熟烂了,不吃就得坏,所以一家人就得拿西瓜当饭吃。”
“后来上学更辛苦了,要勤工俭学,还要帮家里做事。你们家云云老说累,这才哪儿到哪儿啊,现在的家长都是供着孩子念书。哪儿像我,完全是靠自己读出来的。”
元棠难以形容自己那时候的诧异,犹如晴天霹雳也不为过。
她在那人走后跟元芹打了照面,元芹脸上的心虚只是一瞬,转眼间又是一副正常无比的样子。
现在回过头来看,元棠也觉得那时候的自己何其可笑。
她居然质问元芹为什么要那样说。
元芹先是和稀泥:“姐,那就是场面话。我随口说说的,你不知道,现在的孩子可叛逆了,人家家长找我聊天,想听的不就是这些吗?你别那么计较。”
她以为自己的说法完全可以让大姐接受,谁知道一向好说话的大姐这次忽然不依不饶了起来。
到后来话赶话已经说的很难听。
元芹一脸埋怨:“姐,你有完没完?不就是你没上成学吗?你至于这么嫉妒我跟元柳吗?那谁叫你学习不好没考上一中,你就是想读,不也没有条件吗?”
“还有你说你供了我们四个,我拜托你。哥那边我不知道什么情况,但我跟元柳完全是爹妈供的吧?我们的学费生活费都是爹妈手里拿的,关你什么事。”
“你说那钱是你给的,可你给钱是给爹妈了,你给爹妈了,就是他们的钱。”
“我老早就想说你了,你能不能不要老是一副讨债的嘴脸啊。是,再怎么说,我跟元柳都用了一点你打工的钱,我们欠你的。可这么多年,我们每个月回去带的东西给的钱,不是都攥在你手里吗?爹妈死了之后我们几个都说好了,这笔钱就不跟你计较了,毕竟是你给爹妈伺候到老了。你要是争这个,咱们就得说说,爹妈动手术花的钱是不是我们四个兑的?你掏过一分吗?还有后来丧葬费,找的锣鼓队,待亲戚的酒席……这一样样的,你一分没掏过。”
“之前我不想说的,一家人要算的太明白就没意思了。可今天你这样实在是伤了我的心,大姐,你光想着你打工没上成学,可我们几个谁家又容易了,做人不能这么自私。”
元芹说这话的时候,语气里是完完全全的不理解。
她不理解大姐为什么得了便宜还卖乖,更不理解为什么大姐在听到她这些话之后突然疯了一样的上来打她。
她自持是优秀教师,不愿意跟大姐在街上厮打的难看,于是骂了一句神经病就走了。
只留下元棠留在身后。
元棠想,也许悔恨就是在那一刻产生的。
她悔恨于自己为什么用血肉喂大了这样一群白眼狼。
重生之后,她痛恨元家的一切,因为是元芹那一席不留情面的心里话,告诉她一个道理。
大恩如仇。
元芹和元柳,乃至元栋,赵换娣,元德发,元梁,谁不知道她的付出?
甚至这些人都心知肚明她不是没考上一中,而是被父母藏起了通知书。
可这些人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因为不装,他们就无法接受自己担了她的恩义却不想偿还的卑下心理。
元棠看清了这一切,所以在她离开家之后,她没有把心思放在元家任何一个人身上。
在她看来,不管是眼高手低的元栋,还是既得利益者的两个妹妹,以及没有任何长处的元梁,重男轻女的父母,这辈子都跟她没了关系。
她把上辈子肥沃别人的时间全用在自己身上,只为了让自己开出一朵花来。
就算不大,也装点了她重来一次的人生。
而元柳和元芹,自以为自己是吃大姐的那个,殊不知在父母眼里,她只不过是她这个大姐的备选。
“大姐”可以是她们中的任何一个。
只不过连父母都知道这样的行为不厚道,所以他们伪装了各种各样的说辞来掩盖。甚至他们不惜把自己作为一个桥梁,好让“挖女儿贴儿子”这件事显得没那么难看。
然而他们的算盘落了空,不是人人都像她那样傻。
元棠并不意外两个妹妹的逃脱。
兴许是自己这个老大太好用,所以父母忽视了对另外两个女儿的精神洗脑。
元柳和元芹在过去的时间里,生活条件上再苛刻,但在心理上从未建立起要为全家人奉献的概念。她们是被忽视的幸运儿,现在成了元德发夫妻的不幸。
在元栋落榜之后,被要求扛起家里大旗的元柳和元芹撂挑子很正常。她们可以要求元棠这个大姐无私奉献,但等到了自己,她们就说起了凭什么。
胡燕在信中还写了两人出逃的后续。
家中的女儿们彻底走完,元栋的学业就无人支撑岌岌可危起来,父母都不能承担农活,元家也没有任何可以产出的东西。
元柳还算厚道,跑出去打工还晓得回了一封信,说不愿意供大哥读书,但父母还是会养的,等到站稳脚跟就每年往家寄一百块钱。
只不过她既没有说清自己去了哪里,也没有说什么时候才会站稳脚跟。这封信更像是一种为了心理安慰写出来的“大饼”,什么时候实现成了皇帝的新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