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阻止全球变暖趋势,1992年联合国专门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最近几年,欧洲意图提出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将各国每年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固定住,从而阻止全球变暖。
如果有人要多排放二氧化碳,那么可以跟有多余的国家购买指标。
这种做法,其实是在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毕竟欧洲已经发展得差不多,也没有什么低端制造业,产生的二氧化碳自然会比较少,而且以欧洲国家在舆论上的优势,往往可以分到更多的指标。
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得钱找欧洲买二氧化碳排放指标。
欧洲人一直试图推行这一套,甚至在舆论上意图占据道德制高点。
但是对于欧洲人这种做法,遭到了发展中国家的集体抵制。
在这种情况下,华夏提出了碳中和,各国制定碳中和时间表。
所谓的碳中和,便是通过计算标的物温室气体排放量,然后后通过植树等方式进行抵消,从而达到‘零’碳排放目的。
而要实现碳中和目标,通常可以通过推动使用再生能源和植树造林等方式去实现
发展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摩托车,减少燃油汽车、燃油摩托车,并且在进行大量植树造林,这便是华夏的努力。
同时,华夏也在建造更多的水电站、太阳能发电、风电、潮汐电能,不再大规模建设火电站,也是华夏在往碳中和努力的方向。
刘韬参加此次会议,便是与美国人在沟通交流,用于推动双方在‘碳中和’这条线去实现阻止全球变暖的目标。
至于里面蕴含的巨大商机,谁能抓住商机,谁能吃到更大块的蛋糕,自然是各凭本事。
对于欧洲人提出的那一套,美国本身也不怎么感冒。
因为美国是世界产油大国,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喜欢大排放量汽车的国家,每年产生的二氧化碳自然是难以计数,让美国人要像欧洲提出的那一套,美国人也不愿意。
但是‘碳中和’这个概念,美国人倒是勉勉强强能接受,因为这里面既有很强的操作性,也有巨大的利益在里面。
都说美国人不懂得变通?
其实美国人是非常擅长变通的,关键是利益,只要有利益,美国人便懂得变通。
刘韬参与此次的交流会以及对话,目的也是基于双方的利益。
缓解气候变暖,这是全球性共识。
全球性问题,就得全球各国一起携手解决。
不然的话,你努力解决,别人不努力解决,那也没用。
就像华夏,在治理荒漠上使出吃奶的力气,三北防护林执行了那么多年。
但是外蒙古的沙尘暴,直接让华夏叫苦不迭。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在全球气候变暖之上。
只有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才能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
不然的话,这个问题就是无解的。
当然,各国在这方面表态都很积极,因为事关着国家形象,该有的态度就得有,但是对于怎么做、采用何种方式,争议那就大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