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仙侠版水浒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22章 江衍很忙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322章江衍很忙

这段时间,江鸿飞很忙。

忙着登基称帝。

忙着建立新的制度。

忙着制定新朝的法律。

忙着赈济燕云平地区广大的灾民。

忙着在自己的地盘内布防。

忙着任命官员。

忙着调整官员的任命。

忙着举行第二届科举和第二届武举,选拔新的人才,以及给自己境内有抱负的人展示他们才能的机会。

忙着处理自己地盘内还抱有侥幸心理的达官贵胄、豪门大户、仕绅望族。

忙着分田、分粮、免债,安抚自己境内的平民百姓。

忙着再招募十万守备军。

除此之外,还有像以工代赈扩建燕京城、在燕京城修建新的皇宫,以工代赈修建大运河以及燕云平地区的水道,以工代赈治理经常泛滥的黄河,等等等等等等……

总之,江鸿飞最近的事情是多得不得了。

偏偏,就在这个时候,耶律延禧还来给江鸿飞捣乱。

耶律延禧是今年三月份从燕京逃往辽西京,紧接着又从辽西京逃到了夹山的。

到了夹山之后,耶律延禧并没有闲着,他派人四下联系那些忠于大辽帝国的辽军和草原部落前来夹山勤王救驾。

不多时,国舅帐拔里、乙室已族,遥辇九帐族,国舅别部,横帐三父房族等草原部族,就先后来到夹山勤王救驾。

另外,沙漠以北以及西南、西北两路招讨府诸番部族也都表示支持耶律延禧复国。

除此之外,西夏国主李干顺也大力支持耶律延禧复国。

李干顺娶了辽国的宗室女成安公主耶律南仙当皇后,算是耶律延禧的女婿。

关键,十年前赵宋王朝快灭了西夏王朝之际,是耶律延禧以出兵帮助西夏打赵宋“居中调和”,才让赵佶君臣不得不放过西夏,因此李干顺欠了耶律延禧巨大的人情。

所以,面对辽国快要灭亡了,李干顺立即就派出五千兵马去援助辽西京。

然而,西夏的人马刚派出去,辽西京就被金人给攻占了。

接着,李干顺又派大臣曹价悄悄前往夹山,向耶律延禧恭问起居,并给耶律延禧送去粮草辎重、各种奢侈品,以确保耶律延禧的生活品质。

见女婿这么孝顺,耶律延禧大手一挥,答应将下寨以北、阴山以南、伊实伊喇图鲁泺以西的大片土地,即天德、云内、武州以及河东兜答、斯剌、曷董、野鹊、神崖、榆林、保大、裕民八馆,另外还有河西的金肃、河清二军,割让给西夏,请西夏帮他复国。

李干顺大喜,答应借三万大军给耶律延禧,而且自备粮草辎重。

而在政治上,耶律延禧在草原上还有众多支持者。

大辽帝国可谓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其实一直以来,金人的主要敌人,都不是耶律淳、萧普贤女他们这些北辽的人,甚至都可以说,金人压根儿就没将北辽的这些人放在眼里,他们的主要敌人始终只有一个,这个人就是耶律延禧。

没错。

耶律延禧骄奢淫逸,喜好打猎,重用奸臣萧奉先,将大辽帝国偌大的家业赔了个一干二净,是一个大大地昏君,让很多辽人都失望至极。

然而,耶律延禧就是再不堪、再不济,也抹杀不了他才是大辽帝国名正言顺的皇帝这个不争地事实。

在大多数辽人的眼中,也包括大多数金人,甚至就连周围的几个国家、势力,像赵宋王朝、西夏王朝、高丽王朝、草原诸部,认可的大辽帝国的皇帝,有且只有一个,这个人就是耶律延禧。

而耶律淳也好,萧普贤女也罢,他们在不少辽臣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北辽,在大多数辽人、金人以及周围的一众国家、势力看来,只不过就是一个地方政权,甚至是伪政权,根本就代表不了大辽帝国,一切的一切其实都只是他们自己一厢情愿罢了。

甚至就连建立北辽的耶律淳,其实致死都没有真正认可他自己皇帝的身份,萧普贤女那个北辽的太后,也是她自己封的,并没有得到大多数辽人和金人以及任何国家、势力的认可。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不是有点太过高看耶律延禧了?他就是一个一无是处的昏君,比赵佶还昏庸的昏君,他怎么可能还有这么高的地位?这么重要的作用?

真不是。

首先,封建社会非常认礼法,君是君,臣是臣,这并不是说,谁聚集点人,再登个基,就能当一个地区的皇帝的,除非你真的大到了不在乎任何国家、势力看法的地步。

而通常情况下,想当皇帝,不仅得有地盘,有军队,有人支持,还需要得到强国的册封,当然,你也可以把这个册封当成是大国的认可或者建交。

比如:

金国崛起之初,金人就曾找辽国册封完颜阿骨打为金国的皇帝。

可是,辽国那时自视过高,连考虑都没考虑就拒绝了金人的请求,于是完颜阿骨打再次起兵接着干辽。

后来,辽国实在是打不过金国了,耶律延禧才派辽太傅习泥烈奉册玺来封完颜阿骨打为“东怀国皇帝”,可完颜阿骨打却不允许了,完颜阿骨打对群臣说:“辽人屡败,遣使求和,只饰虚辞,作为缓兵之计,当议进讨。”于是谈判破裂,战端再起。

所以,不论从哪方面来说,大辽帝国的皇帝都是耶律延禧,这是没有任何争议的。

而要想大辽帝国灭亡,前题必须得是捉到耶律延禧或者杀死耶律延禧。

不然,灭辽这件事,就不可能画上句号。

更为关键的是,自金国建国以来,在金国境内的辽人时常打着耶律延禧的旗号起事反金,给金国的稳定带来了很大的隐患,金人因此不得不长期留下一支大军在国内镇压这些此起彼伏的叛乱。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