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563章 朱瞻基:留子去父!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563章朱瞻基:留子去父!

{其实朱见深是真的强,成化犁庭,平定王庭,平反于谦,以德报怨给朱祁钰恢复了皇帝位,承认其功绩,能做到这样真的是不容易。}

{虽然成立西厂导致高度专权,但也只存在五年多就被废了,还打压东厂和宦官的权利,重用人才与民休息,做的贡献是不少的。}

{不然如何能以“宪”为庙号,朱瞻基如果还在世可能也会说上一句好圣孙。}

{朱见深早年于谦等忠臣平反,初年励精图治,体恤民情,任用李贤、商辂、彭时等贤臣。}

{但后期又宦官奸臣,又扩置“皇庄”大肆侵占土地,使明朝政治日坏。}

{人本来就是会变的。尤其是皇帝。他的功绩在前面,后期又开始吏治败坏,尤其开皇庄兼并的先河。}

{现在好像网上一定要把一个皇帝定性为单一的“明”或者“昏”。}

{但是事实上,大多数皇帝早年都会想有一番作为,开局就摆烂的不多,然而大权在握十多年以上就会逐渐懈怠,后期腐化或者昏庸起来,历朝历代皆如此。}

……

大汉·武帝时期

刘彻捻着胡须,微闭双目陷入沉思。

霍去病心中好奇到死,也不装样子,直接出口问道:

“陛下,可是哪有不对?”

一边的卫子夫也是暗自支着耳朵,虽然这人在情感上是个混球,但在国家大事上可是个天才!

好好记,将来教导刘据就有了思路,然后……

卫子夫看着五岁幼儿,眸光闪烁。

‘儿啊,大丈夫岂能郁郁久居人下!’

刘彻睁开眼睛,望着天幕。

“不知为何,朕总觉得后世子孙对于明宪宗的评价有些拘泥于一种说辞。”

“什么初年明君迹象、后期弊政多多的观点。”

“似乎自唐玄宗之后,这种观点就一直充斥着天幕里。”

霍去病就是单纯的听不懂。

但他懂一件事。

“听起来像是行军打仗只用正不用奇一般?”

“这样很容易走上歧路或者偏颇啊。”

刘彻看了眼霍去病。

“你这个说辞倒也贴合几分。”

“在朕看来,明宪宗虽历经波折但地位稳固。”

“作为一个难得的正常人,他对自己的施政也明显进行了一番斟酌。”

“无论是为于谦平反、频繁对外用兵,还是开办皇庄、内批授官。”

刘彻顿了顿,继续道:

“这一切都是为了围绕维护明朝稳定以及加强帝王权威这两点展开。”

“而这也是必须做的。”

“朱祁镇在主导了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后,可谓人心尽失,明朝君权跌入巨大低谷。”

“此时对明朝来说,加强君主权威甚至比维持明朝统治更加重要。”

“观其所行便可得知。”

刘彻竖起一根手指。

“第一,挑拨文官内部的对立和内斗。”

“第二,扶植武人牵制文官。”

“第三,扩大君权基础,扶植宦官势力。”

“内批授官是为了培养一批忠于皇帝本身的大臣,开设皇庄明显是要解决内库用度不足为君权提供财力保证的问题。”

霍去病跟着刘彻的思路一走。

顿时拨开一层迷雾。

他看向皇帝。

这就是君与臣的想法差异吗?

刘彻将手收回袖子,眼中神色深邃。

“明代外戚一直没有出头,这说明明朝外戚受了很大限制,不能用,也无法用。”

“所以皇帝只能转而培养宦官,有意识强化宦官与军权的结合,为宦官提供除批红、镇守、东厂以外的第四项权力来源——军权。”

“批红权,这是明代宦官最重要的权力。”

“东厂的缉事权,刺探情报。”

“出镇地方,参与地方军政事务。”

“最后就是汪直这种,能在军队中起到重要作用。”

霍去病有些明白了。

“还是君权相权之争?但是为什么?”

刘彻眼中带有赞许之色和几分惋惜之意。

“于谦是一名忠臣。”

“但他只忠于明朝,不忠于君主。”

“放弃英宗改立新君,这是对的。”

“但自此之后,任何明朝皇帝都不可避免的会重新思考这种君臣关系,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反制。”

“君臣关系,从代宗上位那一天起就失衡了。”

“而分化相权只能减少相权对君权的压制,只有扩大君权才能解决君相失衡问题。”

“但权力啊,谁乐意失去呢?”

……

大明·宣德时期

朱瞻基看着衣袖上的纹。

“总分十五吗……”

若是没有朱祁镇,分数兴许就能破了二十吧?

“确实担得一句好圣孙。”

“可你是朱祁镇的儿子啊……”

朱瞻基站起身,来回踱步。

最后深吸一口气。

留子,去父!

……

大明·紫禁城。

源源不断的金光自天上涌贯到乾清宫。

宫门外的大臣们俱都抬头看着。

“你们说,陛下会延寿几何啊?”

“一会儿不就知道了。”

“就怕那些阉人再起波澜啊。”

“太能折腾了,不是什么好事。”

乾清宫。

『予,神完气足』

朱见深瞬间体会到身体中的变化。

头脑之中一片清明,过往的愁思好似被风吹走。

一股热气自心口向四肢蔓延,全身暖洋洋的。

一种说不清讲不明的心情开始自心中浮现。

“朕突然好想批复奏折啊。”

朱见深喃喃自语。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