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由于与内陆联系较少,因此当地民众还没有种田为生的概念,大片良田就此荒芜着。
苏轼看到当地百姓吃不饱饭也没人种田为生,觉得应该改变他们的观念,于是写了多首劝农诗,还以身作则教导百姓怎样种植。
百姓们大多是淳朴而又良善的,在苏轼的大力帮助下他们都逐渐过上了好生活,自然对苏轼很是爱戴。
热情的儋州百姓们到了年节,又自发给苏轼送美味土特产了,一个个篮筐堆在苏轼住地门口,苏轼哭笑不得。
打开篮筐一瞧,这椭圆深绿、深白色外壳,表壳还凹凸不平的,苏轼来到儋州便一直能见到。
可这不是当地人用来修筑房子的原材料吗,这也能吃?】
作者有话要说:
苏轼发出了一条弹幕:这是啥,能吃吗?
众人:你猜,猜对了就告诉你~
——
[1]《西新桥》宋,苏轼“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
[2]苏轼《记惠州土芋》记载:谓芋…丙子除夜前两日,夜饥甚,远游煨两枚见啖,美甚,乃为书此帖。
[3]《过子忽出新意…》诗中写道:“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
第69章蒜泥生蚝
【一位热情的儋州当地百姓看着苏轼手足无措的样子,跑来告诉苏轼,这是儋州海边的特产牡蛎,也被称为生蚝,可水煮食用。
划重点,可以水煮食用,这不就回到苏轼的老本行了吗?
水煮什么的,苏轼他熟啊!苏轼跟着当地百姓回家,看了一回生蚝的煮制方法后,回去开始了激情创作。
水煮是最简单的做法,用刀将生蚝分割开,放入水中煮,再加入料酒去腥。
在几次实践中,苏轼发现生蚝中的汁液是个不可多得的宝贝,每次割开生蚝,使汁液流淌进锅中,那生蚝煮出来必定会更加鲜美。
煮熟后再从壳上取出蚝肉,蘸着调味汁送入口中,这鲜嫩、爽滑的口感!直戳苏轼的味蕾,原来儋州当地就如同惠州一般,有着内陆尝不到的鲜美滋味。
一口一个生蚝吃得欢快的苏轼,很快发现了生蚝的另一种做法,这还是从芋头上得来的灵感。
他觉得既然能水煮,那炙烤出来的生蚝口味又如何呢?想到这,苏轼的口水都快要流出来了。
于是苏轼又拿出了剩下的生蚝,一个个割开放于火炉上,还创新发明了一款蘸汁,葱姜蒜酱油混合搅拌在一起,一勺一勺浇于生蚝壳中。
一个个生蚝在火炉上烤着,发出滋滋的声响,生蚝肉受热后慢慢收缩,从半透明变得结实又紧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