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八家的傻儿子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162.第162章 当皇帝真累!我还是当个闲散王爷吧!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按理来说,今天陛下应该高兴才是啊!怎么会如此严肃?

没等他们多想,朱元璋已然开口道:“科举考试,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乃国之重典!大明这第一场科举,从乡试到会试,再到现在的殿试,未曾出现什么纰漏,这一点,李善长、宋濂,你们有功。”

李善长和宋濂闻言,迅速出列。

“陛下,微臣不敢贪功,科举圆满落成,乃吴王殿下统筹有方。”

李善长拱手道,

“臣等都是在吴王殿下的指点下做事,要论有功,吴王殿下当居首功。”

宋濂亦是拱手道:

“臣附议。”

众礼部官员也都纷纷拱手附议,把大功劳推给朱橘。

朱橘耸了耸肩。

“不必推脱,有功之人,朕都会赏。”

朱元璋微微颔首,道

“不过,会试是结束了,但要说科举圆满落成,却还未曾。”

“三十六位进士水准如何,还需朕亲自一试。”

“来啊,把东西搬上来!”

说惯了‘咱’,一下子要说‘朕’,他还真有点不习惯。

但没办法,毕竟是殿试这样的场合,老朱还是尽可能的让自己表现的庄严肃穆一点,不能太随意了。

咚咚!

一声令下,只见几个銮仪卫走了进来,俩人一组,将三个大筐给搬到了奉天殿内。

咣!

三个大筐落地,砸的金銮殿都发出一声闷响。

众新科进士神色好奇,但又不敢乱看,只能是伸着脖子瞄了几眼。

“殿试,考你们什么呢?”

朱元璋沉声道,

“要说做文章,能站在这里的,一个个都是好手,难不倒你们。”

“要说吟诗作对,附庸风雅,朕不是宋朝皇帝,对于风雪月并无兴趣,那些诗词歌赋也不能兴邦安国。”

“想来想去,考你们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吧!谁答得最好,最精准,就是咱大明朝的第一个状元了!”

听到‘大明朝第一个状元’几个字,众新科进士皆是兴奋了起来,一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大显身手。

“摆在你们面前的,是三筐稻谷!”

朱元璋道,

“你们可以用眼睛观察,也可以上手摸一摸。”

“咱的题目是,辨别这三筐稻谷的产地、成色,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时间是一刻钟,开始吧!”

众进士:“???”

李善长、宋濂:“???”

听到这个题目,殿内一干人等皆是满脸的懵逼,只有朱橘噗嗤一声笑出了声。

“还真有老爹的,哈哈……”

他笑道,

“让这些锦衣玉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士子辨别稻谷?”

“这要是叫个老农来,估计直接可以当状元了!但是他们嘛……够呛。”

朱标抚了抚短须。

莫非父皇这几天冥思苦想的考题,就是这个?

他走上前去,随意扫视了几眼稻谷,亦是有些懵逼。

还真别说,这考题要是出给他,他也得抓耳挠腮!

而此刻,众进士走到稻谷筐前,左看看,右摸摸,也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这,怎是这样的考题啊……太怪了吧?”

“是啊,我文章准备了,诗词歌赋也都演练了,可结果来这么一出……”

“这稻谷,我吃是吃了三十几年了,可要说辨别,这还真……我是连米都没淘过……”

“……”

一众才子,看着三筐稻谷犯了难。

胡说八道当然可以,但他们也不敢在皇帝面前信口胡诌啊!

“怎么,这么多人,就没有一个人辨别的出来?”

朱元璋面色微冷,毫不客气的道,

“全都是书呆子?无用之辈?”

“这三筐稻谷,随便找个乡野老农来都能辨别,你们居然一个都不行?”

听到‘书呆子’这个评价,宋濂神色略有几分不忿,出列道:

“陛下,您这考题……是不是太另类了一些?”

“纵然不考文章、诗词,那也应该考实事策论,方能让新科进士们展露自己的才华。”

“辨别不出稻谷,也不能说进士们都是无用之辈呗?微臣斗胆,要为他们鸣个不平。”

作为读书人的领袖,他不认同皇帝这般武断的评价。

“另类吗?不见得吧!”

朱元璋冷哼一声,道,

“恰恰相反,咱这一道考题,才是最接地气,和民生息息相关的!”

“咱举行科举,筛选官员的目的是什么?那是要真正到天下各个州县,去给老百姓办实事的!而不是选一批十指不沾阳春水,连稻谷优劣都辨别不出来的闺阁女子!”

“这么简单的考题就难倒了所有人,让咱如何把县令、知府这样的重担交给你们?你们到了地方上,能有所作为吗?”

“咱再给一次机会,谁来辨别?也不用你们说产地了,就说出优劣和份量来,咱就点他的状元!当然,要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亦或是无的放矢,那咱也一定把他定为庸才,永不录用!连每天吃的饭粒子都辨别不好,绝对是一等一的蠢货!”

话音落下,奉天殿内鸦雀无声。

谁都不想被皇帝定义为蠢货,永不录用啊!

“没人自告奋勇?那咱点名了!”

朱元璋冷冷的扫视着面前的新科进士,随手点了一个,喝令道,

“就你了!”

“出来回答!告诉咱,这三筐稻谷,哪一筐优,哪一筐劣?”

被点中的进士浑身一激灵,脸色骤然发白!

“快点!别磨磨蹭蹭的!”

朱元璋持续施加压力。

那进士哪里受得了皇帝的逼视,此刻已然是六神无主,在三筐稻谷之间来回扫视了几眼,见中间一筐瞧上去稻谷较多,便咬牙指道:

“就……就这一筐最优!”

朱元璋面色一沉。

“哦?为何?说说你的理由。”

“因其,因其颗粒饱满……”

朱元璋脸色顿时一变

“你的眼睛怎么长的?这筐最优?”

他呵斥道,

“你仔细看看,真的每一颗都颗粒饱满吗?”

“摸摸下面,你没感觉到里头有点潮湿吗?你俯下身去闻闻,难道没有闻到有一股子霉变的味道吗?”

“咱告诉你,这一筐稻谷,是底下某个县交上来的粮,在上面铺了一层饱满的稻谷,下面却全都是受潮发霉的陈米,妄图用这种拙劣的手段来瞒过户部,瞒过咱!”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句话,说的是这筐稻谷,说的是那个心术不正已经被咱杀头的县令,说的,也是你!”

噗通!

那进士脸色惨白,浑身发颤,下一秒,竟然是受不了皇帝给的压力和无情的训斥,当堂晕厥了过去!

然而,朱元璋却是看都没看他一眼,更没有喊太医,只是冷冷的扫视着众进士。

“科举选出来的,就是这样的人?咱很失望!”

一时间,奉天殿内气氛凝滞。

新科进士们皆是面色沮丧,原以为今天是高高兴兴来搏状元来的,结果却是被皇帝劈头盖脸一顿训斥,被数落的一无是处!

这谁受得了啊?

“陛下息怒。”

李善长出列道,

“新科进士们……或许不尽如陛下之意,但微臣以为,他们做得一手好文章,应该说,还算是可造之材。”

“没有谁一生下来就全知全能,能力也是需要培养的,微臣相信,只要陛下需要,他们纵然不会,也一定会踏踏实实的学,就比如这辨别稻谷,陛下若要将他们下放到州县,他们定然可以迅速学会辨别方法,并掌握县政。”

一番话语,倒也有理有据。

然而朱元璋却是不耐烦的摆了摆手,驳斥道:

“说得真好,说得比唱得都好听!”

“能力是可以培养,问题是,咱有那么多时间培养人吗?培养了就一定能成材吗?”

“你们要知道,大明现在有许多实缺要补!需要的是一上任就可以撸起袖子干的人,而不是什么也不懂,只知道吟诗作对写文章的人!”

“说到底,是筛选的制度有问题!先前,是咱考虑的不够周全了,真要选人才,不该是这样!”

这番话,听得李善长和宋濂一脸懵。

他们有点不懂皇帝的意思了……

这是要否定科举?

想到此处,李善长倒是心中一动,改口道:

“陛下所言,确有道理。”

“宋、元,都推行科举制度,可通过科举成为官员的人,真正的能臣却不多。宋弱、元乱,这都是前车之鉴。”

“反倒是以往的察举制、推荐制,颇能发现一些可堪大任的人才。”

“微臣以为,在察举和推荐的制度下,能被推选的人,必然有其独到之处,而这样的人,也往往就是陛下所需要的,上任就能撸起袖子干的人。”

“故而,微臣虽为科举主考官,却也反对废止察举制和荐官制,唯科举独尊。”

于他以及背后的淮西党而言,察举和推荐有利,科举反而会造成利益受损,此刻顺着皇帝的话贬一下科举制,何乐而不为?

“李大人所言,我不认同。”

宋濂连忙反对道,

“科举制度或许存在弊端,但察举和荐官制弊病更多!”

“科举,是普通寒门学子踏入仕途的唯一途径,我大明岂能断绝寒门学子的唯一念想?再说了,所谓的荐官,往往是任人唯亲,背地里说不定都有见不得人的勾当!”

“陛下,微臣还是支持科举,纵然科举存在一定的弊端,那我们逐步改进就是了,决不能废止啊!”

作为刚正之人,宋濂是有话就一定要说的!

不管对方是李善长还是刘伯温,他都不会因忌惮对方而不言!

“宋师傅有理。”

朱标在一旁暗暗叫好,称赞道。

“呵呵,你们两个不用激动。”

朱元璋淡然道,

“无论是哪种制度,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为国选才!”

“宋濂最后一句话说的不错,科举有其弊端,那么将其改进就好!先前,咱是偷了懒,按照元朝那一套来了,现在发现这样行不通,所以……咱决定重启会试,并给出真正用来选拔贤才的题目!”

“你们意下如何?”

在场众人:“!!!”

重启会试?

这是要废除这三十六个新科进士的功名,把他们打发回去重考?!

一时间,进士们脸都绿了!

他们想要抗议,想要反对,但面对朱元璋的威势,却没有一个人敢说话。

谁说话,或许能够为同僚们争取利益,但自己绝对会死的很难看!

可要是不说话,到手的功名就这么飞了……换做是谁也不愿意啊!

一时间,进士们脸色各异,一个比一个难看,而宋濂和李善长也同样是大惊失色。

“陛下!不可啊!”

宋濂惊道,

“科举有其制度,岂能说重考就重考?从古至今,就没有重考会试的!”

“若是随意废止,有损陛下您的威信啊!天下臣民也会疑虑啊!”

皇帝的主张,着实给他吓到了!

“呵!咱不是拍脑袋做的决定,也不是随意废止!”

朱元璋袖袍一甩,正色道,

“重启会试,咱有两个正当理由!”

“其一,就是此次会试,所选拔出来的进士咱不满意!咱也认为他们无法胜任将来的工作!”

“既然无法胜任,留他们有何用?让他们白白吃朝廷的俸禄,去祸害百姓吗?”

“当然,这里头也有咱的问题,咱刚才也说了,出题不够严谨,这个错误,在二次会试的时候,咱不会再犯了。”

“至于第二点,咱也是为了广大士子考虑!”

他稍稍一顿。

“标儿,你把你得到的消息说说。”

朱元璋朝着朱标招了招手。

“是,父皇。”

朱标走上前来,沉声道,

“此次科举,因举行较为急促,以至于有诸多考生缺考,尤其是北方偏远地区的考生,因路途遥远无法准时应考之人,有一百三十人之多!”

“这些士子千辛万苦,跋山涉水来到应天,却无法参加考试,心情可想而知有多么糟糕!他们联名向朝廷提出了诉求,要求加考,此事,已在应天引起了不小的舆情,有许多百姓为他们打抱不平。”

听到这话,李善长和宋濂皆是一愣。

北方考生缺考这事儿,他们也知道,会试的时候,就有不少人陆陆续续跑来,得知无法参加考试,嚎啕大哭的有,坐地崩溃的也有,还有大吵大闹的,最终都被士兵拦了出去,并未扰乱考场。

未曾想到,他们竟然是换了个方式,直接联名发声,还引发了舆情。

“北方考生一路赶来应天府,的确艰辛,有些需要赶上千里的路,才能应考,结果到了地方,发现赶不上了……这对他们而言,的确不太公平。”

朱元璋沉声道,

“自从北伐成功之后,北方也都是大明的疆土,北人也是我大明的子民!他们饱受战火的折磨,作为皇帝,咱理应对他们给予优待,所以,他们的诉求,咱也是需要考虑的。”

“毕竟,咱大明现在不是割据政权了,不是只有半壁江山!事实上,咱对你们考评试卷也有一些异议,只是不愿意较真追究而已!”

最后一句话,有些暗戳戳若有所指的味道。

“父皇圣明!”

还没等众人反应过来,朱橘已然是率先表态,高呼道,

“北方子民以及士子一定会因为父皇这般仁厚的举措而感激涕零!”

“儿臣不才,愿代表北方臣民士子,谢君父厚恩!”

“万岁,万岁,万万岁!”

噗通!

在众目睽睽之下,朱橘跪伏在地,结结实实的给老爹行了三拜九叩之礼。

抬手之间,他朝着朱元璋挑了挑眉。

这一波捧场,够意思了吧,老爹!

朱标也是迅速反应了过来,叩首道:

“父皇圣明!”

“儿臣亦支持父皇重开会试,给北方士子一个机会,也可让我大明朝选出几位真正的贤才来!”

他跟着朱橘,也是三拜九叩。

两个皇子都坚定支持了,剩下的官员们此刻面面相觑,一时反对也不是,支持也不是,都呆愣在了原地。

要是换作宋朝,这个时候皇帝一定为士大夫所口诛笔伐了,什么祖宗之法不可变,什么制度不能乱,肯定都说出来了。

可这一套,在大明不好使啊!

祖宗?

不好意思,咱老朱就是大明的祖宗,法就是咱定的!

制度?

制度也是咱定的!咱不但掌握着制度,咱还掌握着你们的项上人头!

咱说重考就重考,谁敢反对?

是脑袋不想要了,还是九族不想要了,还是,都不想要了?

在片刻的思想斗争之后,李善长选择了屈服。

“微臣……谨遵陛下旨意。”

他这一跪,宋濂以及众官员也只能纷纷跪下,遵从旨意。

这一下,殿内三十五个新科进士,以及那个倒在地上晕厥的进士,成了史上拥有进士头衔最短的一批人!

皇帝一声令下,把他们打回了原形,得重新赴考!

这一刻,他们欲哭无泪!

但是,并没有人在乎他们的感受,要么重新参加会试,那或许还有重获功名的机会,要么就直接弃考……那就啥也没有了。

他们只有这么一点可怜的选择权。

“好,看来大家都很赞同咱的举措。”

朱元璋满意的点了点头,挥手道,

“那就这么定了!重新会试的时间,咱会择日公布!在此期间,所有进京赶考的士子,都可以住在馆驿之中,一切食宿都由朝廷包揽!”

“咱会给他们一个休整的时间,确保所有士子都能以最饱满的精神应考!”

“这一回,定要选几个真正的大才贤才出来!”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