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反清:从金田起义开始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470章 急转直下的印度局势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坎宁的话音刚落,便听到外边响起一声回应。

“总督阁下,是我!”

说话的正是柯夫曼中将。柯夫曼的话音落下,坎宁揉了揉眉心,然后说道。

“进来吧!”

坎宁话音落下,旋即柯夫曼推门而入。

坎宁忍不住询问道。

“说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为何慌慌张张的半夜前来打扰我!”

柯夫曼闻言,深吸一口气,表情中满是振奋的说道。

“总督阁下,好消息!”

“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城外的叛军大营乱了!”

“各路叛军正在争相逃跑,我认为,这便是我军发兵出城,一举歼灭来犯叛军的最佳时机。”

听罢柯夫曼的汇报,坎宁先是一愣神,旋即拍着桌子说道。

“快!快!快!”

“快去传我军令,命我军各部立即出城,对叛军展开追击!”

“哈哈哈,上帝保佑,让印军自乱了阵脚。”

“平定印度叛乱,就在今日了!”

柯夫曼闻言,当即用力点头。

“总督大人放心,我明白!”

语罢,他便转身离去,安排军队出城,对城外自己崩溃了的印军展开追击。

……

唐军在攻占达卡之后,并没有继续冒然发动攻势,而是开始着重营造达卡城的防御工事。

唐军在达卡城外,修建了五道防线。

每道防线都是以几座地堡工事为核心进行构建的。

地堡与地堡之间,有战壕可做连通。

而在地堡和战壕前方的空地上,则还埋设有铁丝网,用于配合阵地上的机枪,进行阻敌。

方海洋和张国梁迈步走在达卡城外的阵地上视察工作,两人迈步走进一座地堡,负责营建工事的施工人员向他们开口介绍道。

“司令官,师座,达卡防线上的地堡都是统一规格的。”

“整座地堡一共分为上下三层,地面建筑只有半层,不到一米高,剩下的全部都是地下建筑。”

“第一层为火力点,用于布置机枪和火炮。”

“每个地堡中,都可布置3挺机枪,以及两门小口径直射火炮。”

“第二层为生活区,这里有桌椅,床铺,餐桌等生活设施,可以让士兵们在其中休息,恢复体力。”

“第三层为弹药库,用于储存各种口径的子弹炮弹,手榴弹等。”

“地堡最顶层,墙壁和屋顶的平均厚度达到了2米,关键部位的墙壁,甚至有3.5米厚。”

“再加上用于卸力的沙袋,我们的地堡工事完全可以承受270毫米口径的舰炮直射轰击,而不会坍塌。”

“拥有着相当不错的防御能力!”

“我们的防线以地堡为核心,以战壕进行勾连,每座地堡,每座防线都可互为犄角,互相增援……”

“理论上来讲,只要我们在这里储备上足够的枪炮弹药,敌人就算是死再多的人,也绝对不可能攻破我们的防线。”

张国梁走进地堡,目光环顾四周,不住的点头。

“不错!不错!”

“有此防线在,达卡的城防便当无虞!”

一旁的方海洋也是捋着胡须说道。

“很好,你们做的很不错!”

“我军在这里有达卡要塞为屏障,有南洋舰队为依托,即便有朝一日,加尔各答方向的英军倾巢来犯,达卡的安全也是有保障的。”

如今,英军在加尔各答也是布置有重兵的。

虽然在后世,在印度的那些个城市中,加尔各答的份量比不上孟买和德里。

但是,在这个时代,加尔各答的份量却是丝毫不比孟买和德里差。

因为,自从英国开始侵略印度以来,加尔各答就一直是英属印度的首都。

重要性不言而喻!

即便当年英国在克里米亚人脑子都快打成狗脑子了,可英军在加尔各答依旧保留了一支重兵驻防。

后续,即便印度大起义进行的如火如荼,可加尔各答这边却依旧稳如泰山。

而在唐军攻克达卡之后,加尔各答方面的英军便有些跃跃欲试的意思。

虽然如今还未来犯,但也只是他们没做好准备而已。

一但英军做好准备,是定然会发兵达卡的。

方海洋和张国梁两人继续在阵地上巡视。

只是,就在这时候,一名唐军传令兵慌慌张张的跑到了两人面前来。

“启禀司令官,师座!”

“德里方向有噩耗传来。”

“印军纠集大军主力反扑德里,但却在德里城下被英军打的大败。”

“三十万印度起义军一战折损殆尽,印军将领夏尔玛,桑贾伊等人均被英军所俘获,巴哈杜尔沙二世侥幸得脱……”

“如今的印度起义军,仅剩少量残兵退守至坎普尔!”

方海洋闻言,整个人都不由自主的愣在原地,忍不住蹙眉询问道。

“什么?!”

张国梁也是表情凝重的询问道。

“然后呢?”

传令兵闻言,深吸一口气,脸色凝重的说道。

“随后,英军便向着坎普尔和勒克瑙方向发动攻势。”

“如今,坎普尔和勒克瑙均已经易手。”

“我们所得到的最新消息是,巴哈杜尔沙二世正带着少量残兵,向达卡方向撤来!”

此言一出,方海洋和张国梁两人的脸色均是忍不住垮了下来。

“玛德,麻烦了!”

方海洋忍不住咬牙道。

一旁的张国梁也是脸色难看。

“这些印度人还真是不成器,我大唐支援了他们那么多先进军火,他们竟这么轻易的战败,把军火全送给了英国人,还真是,还真是……”

张国梁心中憋闷,甚至有些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

“司令,你以为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

张国梁开口询问道。

方海洋脸上的表情一抽,然后说道。

“嗯……”

“先将事情上报,请朝廷方面决断。”

“然后,派兵去接应一下正在向达卡撤来的巴哈杜尔沙二世,除此之外,也要做好在达卡御敌的准备……”

现在方海洋是真的有点麻。

玛德,印度人,是真踏马坑啊!

张国梁闻言,也只能点头表示明白。

……

京城!

马蹄声响起,一辆马车沿着官道前进,来到了京师城外。

然后从城门处行驶进了京城。

马车一路穿过京城繁华的街道,李鸿章掀开车帘,观察外边的街景。

眼前的场景和他印象中的那个京城完全不同。

以往低矮破旧的平房窝棚,变成了一栋栋六七层的小高楼。

街道上成群结队的乞丐全部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穿着体面的商贾旅人。

坑洼不平的石板路,黄土路,都变成了平坦笔直的柏油马路。

街道上变得一尘不染,几乎不见任何的垃圾杂物。

他的心中满是惊叹。

这才几年功夫,京城的改变可真大!

大唐和满清,果然不是一回事。

马车一路行到圆明园外,这才停了下来。

车门打开,穿着一身官服的李鸿章从车厢内走出,迈步来到圆明园正门外。

在经过检查之后,李鸿章被放行,得以进入圆明园。

沿着园内的通幽小道前行,走了有半刻钟,李鸿章终于抵达了九州清晏。

王忠上前来招呼道。

“李大人请这边来。”

“陛下已经在殿内等着您了。”

李鸿章闻言,开口说道。

“有劳王总管带路!”

说话间,两人一同走进了九州清晏,来到了李奕面前。

李奕端坐在一张书桌后,眼见李鸿章被带进来,笑呵呵的说道。

“渐甫来了?”

“算算日子,你我也有几年未见了吧?”

李鸿章在李奕面前下拜,行礼,然后说道。

“回陛下的话,自昭武四年在山东一别,微臣确实已经有三年余未曾见过陛下了。”

李奕笑呵呵的说道。

“卿家这段时间在山东那边做的不错,朕准备要给卿家加加担子。”

“不知卿家意下如何?”

自从黄河决口之后,李鸿章便被李奕安排在了山东,一路从曹州知府提拔成了山东巡抚。

主要负责山东方面的赈灾,以及灾后重建工作。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