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此次回西苑后,就将她们调离西苑,去乾清宫当值。”朝一处走去的朱由校,想起二女的表现,伸手对刘若愚道。“对了,近几个月让刘朝盯紧皇后身边的人,皇后身子大了,朕不希望出现任何意外,敢有意外的话,让刘朝自己想。”
“奴婢遵旨!”
刘若愚忙低首应道。
只是在刘若愚的心底,却在想另一件事。
布木布泰、海兰珠要怎样安置?
在宫里待的时间久了,察言观色是最基本的,布木布泰、海兰珠是很聪慧,可她们的年纪还太小了,加之在草原上的生活,跟中原完全是不一样的,尽管她们表现的很自然,但是有些想法,还是能被人看出来的。
作为大明皇帝,朱由校想要什么女人,那只是一句话的事,这天下就没有他所得不到的女人。
但是对眼下的朱由校而言,他还不想有太多的女人,即便是想多纳妃嫔,也要等皇后张嫣诞下几位皇嗣才行。
嫡长子要有。
嫡次子要有。
嫡三子要有。
有了这些嫡子后,那后宫才会安定,如此再诞其他子嗣,至少在一段时间内,后宫不会出乱子。
随着年纪的增长,人的想法是会改变的,这不分男女,跟环境有关,跟接触有关。
“臣…徐光启,拜见陛下!”
而在朱由校感慨之际,徐光启见到天子过来,忙作揖拜道。
“无需多礼。”
朱由校摆摆手道:“召卿家过来,是朕想问问关于主产区划分,眼下卿家是否理出思绪来了?”
“玉米,小麦,水稻这必然是大明的主粮作物,虽说推广玉米种植,还需较长的时间去慢慢推,但是有些事情必须要做到前面才行。”
“陛下,此事臣等还在梳理中。”
徐光启作揖道:“辽东的引水植稻,是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不过培育耐寒水稻,此事短时间内恐做不好。”
“还有玉米,虽说在北直隶、河南、山东三地开始小规模试种,但是究竟怎样,在何时播最合适,在何时收最合适,这些都需要梳理。”
“除此以外土豆、红薯等物,臣等在试种期间发现些问题,特别是红薯,产量是不低,但是却不能连续在一地种植。”
听着徐光启所讲,朱由校皱起眉头,他是知道土豆等物的一些习性,但是你要叫他了解全部,那不现实。
“找到解决办法没?”
朱由校皱眉道。
“找到了一些。”
徐光启如实道:“最好的办法就是轮种,但是如何配套种植,这还需要钻研,毕竟种地这不是小事,对百姓而言,土地的产出是他们辛苦一年的期盼,农科要解决的问题,是寻找到适合各地种植的方式才行。”
“这个想法是没错的。”
朱由校点点头道:“要打开思维,别故步自封,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就是农科存在的意义。”
“陛下,臣想派一批人,到山陕等地去。”
徐光启顺势道:“那里的土地普遍贫瘠,且干旱少雨,培育出适合当地的耐旱作物,才是最关键的。”
“如果此事能做成的话,那对山陕而言,对朝廷而言,都将会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此外臣还想看看,在那里种植的土豆、红薯、玉米等物,究竟会是怎样的。”
“可以。”
朱由校正色道:“需要什么,向御前呈递即刻,这件事你要重视起来,农业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我朝的根本所在!!”
“臣遵旨。”
徐光启作揖拜道。
对眼下的徐光启而言,他就关心两件事,一个是国子监,一个是农科,至于朝中的种种事务,他现在已经不关心了,随着建虏叛乱的压制,徐光启早已不在担心辽事,可是开发辽东带来的种种问题,尤其是赴辽的那批农科官吏,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写一封信,这让徐光启对于农科愈发重视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