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流民之潮
二十万在这个时代里甚至很多人都没有概念,就简单说吧,京城金陵人口才不过五十一万,第二首都临安也就只有三十七万人。
而在浮梁县之内现有常住人口大概是四万七千人,加上这二十多万,那都得有差不多二十五万多人。
二十五万人其实已经超过一个县的容纳规模太多了,正常一个县的容纳一万五到两万户,五万到七万人左右。
这突然涌入的二十多万人口几乎就等于是增加了四五个县的容纳强度,而这可是新增人口。
不光要解决这些人口的吃饭问题还要解决之后的安置问题,这放在任何一个县令头上都算是一座大山,这座大山足够能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四十七县的县令在夏林的引导下来到了大剧院,不过今天倒不是来看节目的,因为在这里开会效果要好上一些。
老郭跟滕王是没在,夏林用屁股想都知道他们去哪了,但不重要毕竟他俩的象征意义更大一点,这次主持流民迁徙工作的主要是小王爷跟户部尚书杨安福。
首先上去讲话的是小王爷,他此刻面色沉重的对下头说:“在座诸位都是一县之长,此番流民迁徙事关重大,还望诸位能小心谨慎,若有无故推辞者,按军法处置。”
说完之后,他扫视了一圈:“此番户部杨大人会亲自督导各位,还请……”
他话说到这突然就听见下头飘过来一阵鼾声,被打断的小王爷看了过去,连带着所有人都看向了那个方向,正见夏林靠在最后一排的位置上仰着头呼呼大睡。
旁边有好心的县令摇晃了他一番,夏林一摸脸醒了过来,讪笑着坐直了身子,周围人看到他的样子倒都有些幸灾乐祸的笑了起来。
不过如此严肃场合如此庄重的小王爷竟没有责怪夏林的意思,反而伸手指了一下:“去,给他盖上毯子,免得受了风寒。”
下头那些县令们顿时哄堂大笑,就连户部尚书杨大人都忍俊不禁的摇了摇头。
夏林则连忙摆手:“多谢王爷,我实在有些困倦了,抱歉。”
“无妨。”小王爷轻笑一声:“你要累了便先回去歇息,这里的事倒是无碍。”
本来以为是说反话嘲讽,但谁知道夏林真的站起身来走到了最后一排,拉过一张挂在后头的幕布铺在地上就睡了下去。
这会儿小王爷还为他跟别人解释呢:“夏县令这几日为流民之事劳心劳力,已经两日未曾合眼,诸位当以他为榜样尽心尽力,如今江南道四十七县合力而为,定能渡过难关。杨大人,来讲两句吧?”
杨尚书起身来到台前,笑道说道:“此番疏导流民乃是朝廷极看重之事项,陛下、中枢、各部官员都抬眼瞧着,若是出了偏差恐有责难。但若诸位能妥善安置,朝廷自然也不吝奖励。而户部也将根据诸县接纳情况来判夺赋税减免之事。如今还请各位百里侯将县中情况汇于我处。”
杨尚书是个挺幽默的人,一声百里侯倒是让场上的气氛不再那么压抑,各县令自然是上交了相关的资料,他便也就在台前翻阅了起来。
而一边翻阅他还一边说道:“不知诸位可知容纳流民可不光是将他们放入县中便好,还需考虑其中外民涌入之后的治安、瘟疫、教化等问题,绝非一蹴而就。诸位还请了解,到时可莫怪县中一塌糊涂了。”
这些县令给出的空缺多则三五百人少则七八十人,加在一起不过两万人的名额,比那二十多万起来也就刚够一个零头。
看得杨尚书是直摇脑袋,这会儿小王爷走了过来倒是看了一眼,这一看他眉头就皱起来了。
又拿了几份起来查看之后,更是眉头紧锁,接着他抬头呵斥起来:“你们就是如此为国分忧的?混账东西!”
县令们纷纷低下了头,而这会儿杨尚书拽了拽小王爷,侧过头低声说道:“殿下,你也莫要责怪,单独一县想要容留编外之民的确很难,先不说耕地,就光是住所都无法处置,能容留五百人便已是极好的了。”
小王爷背起手来长叹一声:“等那夏道生睡醒了再说吧。”
杨尚书张了张嘴想要说什么却也没说出来,他刚从边关直接空降成尚书没多久,还不太清楚这朝中到底是如何运转的,只是知道这夏林的确是有些能耐,但却也不清楚这储君殿下为何对他如此客气。
这都不能说是客气了,简直可以用宽容来形容,他可是储君是未来的皇帝,现在却要在这里等着一个县令睡醒了再进行讨论。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也不过如此,说起来倒是令人咋舌。
当时这杨尚书心里头就琢磨说:“此子当真有孔明之能?”这还没琢磨完呢,就见夏林迷迷糊糊的站了起来,摇摇晃晃走到了前头:“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