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605章 玉盘玉盘,载笑载言,携归故乡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怪不得,孤听了心中竟然生出几分悲伤。”

“国之大事,在戎在祀。”

礼部尚书李原名开口,继续说道:

“礼乐之道在祀,祭奠的是逝去的先人、祖先,

但凝聚的却是活着的大明千千万万百姓。

殿下能与之产生共鸣,实乃国朝之幸。”

朱标轻轻点了点头,这些道理他自然清楚。

但站在身后的国子监一众学子,却纷纷面露诧异。

他们还是第一次听闻这种说法。细细思索一番,竟觉得真有几分道理。

正因为有了礼乐,大明百姓才能拥有共通的情感。

离家之人会思念家乡,会担忧家人,会牵挂孩子,会满心渴望归家。

大学士宋纳看向身旁的孙思安与夏元吉:

“你们听明白了吗?”

二人眉头紧皱,眼中满是疑惑。

宋纳却丝毫不在意,淡淡地开口说道:

“这便是礼部的尊贵之处。

你们什么时候想明白了,什么时候才算得上心怀天下,登堂入室。

作为老夫的弟子,这是第一道课业,你们回去后要好好琢磨。”

“是”

二人齐齐躬身应道。

“陛下驾到——”

这时,一声高呼从城门处传来。浩浩荡荡的皇庭禁军,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走出城门洞。

阳光洒落在他们身上,

金银二色的甲胄熠熠生辉,显得光鲜亮丽。

城门附近以及码头上的诸多力夫和商贾,

看着眼前声势浩大的仪仗队,心中满是疑惑。

今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皇帝竟然也来了。

这时,随着皇帝的辂车缓缓驶出城门洞,

后面跟随的文武百官也如潮水般蜂拥而至。

他们身着官袍,稳步踱步而行,时不时地望向远方,脸上满是期盼之色。

百姓们见到这一幕,更是震惊不已。

到底发生了什么大事?

太子来了,皇帝来了,文武百官也来了。

很快,他们便知晓了答案。

官道尽头,一辆朴素而不显眼的马车,摇摇晃晃地驶了过来。

马车上没有随行人员,只有一名上了年纪的车夫,在稳稳地赶着马车。

马车自视线尽头出现的那一刻起,城门附近的气氛便陡然一变,变得复杂万分。

不知有多少人踮起脚尖,努力向前张望,渴望能看一看那马车。

辂车上,身穿衮服的明皇朱元璋,从掀开的车帘中缓缓走了出来。

他脚踏实地,稳步向前。

一旁的太子朱标,也紧紧跟随其后。

二人向前走去,渐渐越过守卫的皇庭禁军,又越过了密密麻麻的官员队伍。

二人在道路中央停了下来,

与此同时,那辆马车也缓缓停下。

一只苍老且布满褶皱的手,从帷幕中伸了出来。

随后,一个头发白、胡子白、眼睛浑浊的素衣老者,探出头来。

他慢慢地走下马车。

老者个子中等,气质儒雅平和。

整个人静静地立在那里,周身散发着一股超脱凡尘的意味。

即便脸上布满了沟壑纵横的皱纹,依旧能看出其年轻时的英俊模样。

一身素衣穿在他身上,与周围的环境显得格格不入。

明皇朱元璋见到这人,眼神微微一动,胡须微微颤抖,

就连嘴唇也开始抖动。

他第一次显露出些许老态,走路时脚步有些踉跄。

他颤抖着向前走了两步,声音略带哽咽地说道:

“老哥,一晃多少年了,咱们都老了”

马车上下来的老者,同样面露动容之色。

他张开双臂,踉跄着走了过来:

“上位.一眨眼,咱们都半截身子入土了。

你我的胡子都白了。”

二人相拥而泣,真情流露。

整个大队的人,都被这一幕所动容。

太子朱标更是低下头,暗暗擦拭着眼角的泪水。

过了一会儿,太子抬起头,朝着老者躬身一拜:

“朱标见过伯父。”

“太子.多年不见,太子都英武了许多啊,

上位后继有人,后继有人啊”

老者颤颤巍巍地看着太子,努力弯了弯腰,说道:

“臣韩国公李善长拜见太子殿下。

太子容貌甚伟,英姿勃发,

老臣深感欣慰,大明后继有人啊。”

朱元璋连忙将他扶起,脸上露出笑容,说道:

“哎,老哥啊,快直起腰。

咱们都老了,弯腰容易闪着。

朕还记得,当初标儿出生之时,咱还与你一起琢磨名字。

思来想去,这才定下了标儿的名字啊。”

“是嘛.不瞒上位,臣年纪大了,最近脑子有些糊涂。

早些年的事情,已经有些记不清了,记不清了啊.”

韩国公李善长摆了摆手,脸上带着一丝落寞。

“老哥,朕也是如此啊。

现在过惯了好日子,以往挨饿受冻的日子,也有些模糊了。”

朱元璋一脸赞同地说道。

而后,他搀扶着李善长,看向后方的诸多文武百官,说道:

“老哥来看看,这些都是咱们大明朝庭的文武百官。

今日朕将他们都叫来,迎接你。

就如同在凤阳时那般,咱们出去打仗,去找粮草。

军中弟兄们都在门口翘首以盼啊。”

李善长望着前方人头攒动的场景,老泪纵横,感慨道: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啊。

如今故人已不多,老的老死的死,再不就是如臣这般,行动不便,不敢随意动弹。

这次来京城,臣是抱着死在路上的决心走来的啊.

幸好,老天爷有眼,

让臣能活着来到应天,看一看咱们大明的祥瑞”

说着,李善长用力抓住朱元璋的手,颤巍巍地说道:

“陛下,若是当年咱们有这等好东西,

小顺老三他们也就不用饿死了。许多老兄弟都能活下来”

“老哥,咱们建立了这大明,真是顺应天命,民心所向。

当年你跟我说朕能当皇帝,我记得还大骂了你一通。”

李善长干笑起来,连连点头:

“是啊,那时陛下骂我痴人说梦,刚吃了顿饱饭就想当皇帝,哪有这样做梦的。”

朱元璋也笑了起来,说道:

“当年说什么来着,若朕当了皇帝,你就是宰相。

后来咱真成了皇帝,老哥你也成了宰相,也算没白活这一遭啊。”

“哈哈哈哈,上位真龙之姿,威临天下。

天下能有今日之太平,全仰仗陛下。”李善长大笑着说道。

然后,他猛地开始剧烈咳嗽起来.

咳得脸色涨红,仿佛心肝都要咳出来。

太子朱标见状,连忙递过帕子。

李善长接过帕子,用力一咳.

一块血痰被咳了出来,这才慢慢停止了咳嗽。

见到帕子上的血迹,朱元璋与朱标都瞪大了眼睛,连忙焦急地问道:

“老哥,这是怎么了?”

“伯父,要不要传太医。”

李善长直起腰来,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有些虚弱地看着二人,说道:

“上位、太子殿下,

老臣已是七十五岁高龄,身躯孱弱,命不久矣啊。

若用药石,恐怕活不过三日。”

“走走走,进宫.外面风大,咱们去宫中细聊。”

朱元璋连忙搀扶着李善长,招呼不远处的太监:

“拿屏风来。”

一行太监连忙快步凑了过来,撑起巨大的伞盖,又用屏风挡在他们身后

李善长的脸色这才渐渐好了一些。

他紧紧抓住朱元璋的手,颤巍巍地说道:

“上位,这次来京,是想再见上位最后一面,也见见还在世的老弟兄。

之后臣就回家等死了。

望上位莫要担心,也不必悲伤。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

能跟随上位走这一遭,遍历天下,臣已心满意足。”

朱元璋嘴唇紧闭,眼眶微微泛红,视线已经有些模糊。

他不停地轻轻拍着李善长的手,说道:

“不说这个.不说这个,走朕陪你看看应天城,看看这些日子新出的好玩意。

大明日新月异,每日都有新变化。

老哥可不能死啊,

要多看看多走走,这都是咱们打下来的江山。”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