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国:我刘阿斗真不是曹操的种啊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666章 只求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上面就行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综合来看,此次文举中,士族子弟占比约为四分之三,而且平均排名靠前。

寒门黎庶子弟约占四分之一,排名普遍比较靠后。

武举还好点,没有士族的教育垄断,寒门子弟只是学术上的寒门,并不都是家里穷。

武举士人中的寒门子弟数量就多了,占比超过二分之一,庶民、士族子弟数量则比较少。

其中士族子弟的武举士人约为三分之一。

没关系,先将这八百多文武储备人才消化吸收进朝廷体系内。

与此同时刘禅会将更多的财政投入进去,修建更多的公立学校,招揽教育更多的学子。

官学考生的基数大起来之后,到时候,士人便只有士庶合流这一条路能走了。

便没有士族、寒门、庶民的阶级分别,大家都成了读书人这一集体。

刘禅还年轻,有的是时间多办几届科举考试。

把科举考试搞成人才晋升主流渠道,废除察举、让科举出身的官僚成为朝廷核心。

先五年一届消化现有人才,不能滥竽充数,等之后人数恢复,人才数量增多。

就能变为三年一次科举考试,到时候,一切就步入正轨了。

建兴元年三月上旬,记录科举考试录取名单的皇榜,总算是张贴在皇宫外的大广场上。

整个考试,报名参与的考生近四千人,而录取人数达到了八百人,录取率约为五分之一。

无数学子及其亲眷以及长安看热闹的百姓早已将广场围得水泄不通。

一批批手持大盾和哨棍的玄甲军站在各处关键位置维持秩序,避免出现踩踏事故。

玄甲军冰冷的面容与士子们激动的面容形成两个极端,对比十分鲜明。

每临大事有静气,正常人都是做不到的,他们太激动的想要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皇榜上。

因为只要看到自己的名字,就意味着能做官,不用家族再耗费人力物力的扬名,消耗人脉求举荐了。

能否实现白身和官身的转变,就在眼前。

当然大多数人只求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上面就行了。

只有那些对自己自负般自信的天才,才会去在意自己的名次。

此次的录取者,被朝廷统一划分为一、二、三甲三个不同档次。

虽然朝廷没有明说,但是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不同档次的出身,定然意味着不同程度的提拔力度,意味着不同的前途。

简而言之,成绩越好授官当然也就越好。

当然,这也和考生们的心理预期相符,毕竟谁成绩好,未来的成就更高才正常。

众所周知,一甲只有三人,而且各有专门的名次表述,即状元、榜眼、探花。

毫无疑问,一甲自然是最优秀的,二甲则就次之,但也有一百人的名额。

至于三甲,剩下的被录取的都是三甲。

而对于他们来说,名次便不重要了,能上榜就是万幸,能做官就是极好。

请收藏:m.qibaxs10.cc ',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