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鳏夫的文娱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60章 【学生们】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260章【学生们】(求订阅)

1988年9月21日。

京城,鲁迅文学院开学。

经过严格有序的招生环节之后,共有40余名学员进入预备班学习。

虽然都是从外地来的京城,也是才在研究生创作班里面成为同学,但是余桦和莫唁也早就认识,两人的关系很好。

要直达去年莫唁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一篇中篇小说《欢乐》,写到了一个贫困家庭的母亲,因为大篇幅地描写了跳蚤爬上母亲身体的场景,遭到了外界的激烈批评。

当大部分作家同行都三缄其口的时候,余桦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谁是我们共同的母亲》,来为莫唁辩护,声称莫唁在《欢乐》里歌唱母亲全部的衰落时,他其实是在歌唱母亲的全部荣耀,他没有直接去歌唱母亲昔日的荣耀,是因为他不愿意在自己的歌唱里出现对母亲的炫耀,他歌唱的母亲是一个真实的母亲,一个时间和磨难已经驯服不了的母亲,一个已经山河破碎了的母亲。

很显然,这样毫不掩饰地替莫唁辩护,余桦自然也就和莫唁的关系很好。

两人现在又同住一个宿舍,自然关系会更进一步,也就会有聊文学,还有文坛上的一些人。

“你要是真得想见他,改天我带你去见一下,林有成他就住在京城的兴华话筒。”

听见余桦这话,莫唁笑了笑,说道:“那倒是不用了,他这后面不也是会给我们上课,到时候也就会见到了。”

“听说他有六个孩子?”

余桦点了点头,说道:“是的,我也特别佩服他,一边带六个孩子,还要一边写作,也是不容易。”

就在莫唁和余桦聊着的时候,也就要到了上课的时候。

两人自然是边说,边往教室走去。

虽然说创作研究生班是第一届,但是鲁迅文学院和燕京师范大学很显然都十分重视学生们的课程,这第一学年就开设了不少课程,像《创作美学》《文学文化专题》《西方文论专题》《民俗学》《英语》《马列文论专题研究》《文艺鉴赏初论》,当然还有少不了的《写作》、以及《创作实践与研讨》课程。

林敬澜和童庆丙邀请林有成讲的课也就是《创作实践与研讨》这门课,倒也不用像《创作美学》和《西方文论专题》那般专业,《创作实践与研讨》这门课程自然讲课的内容也就会更自由。

其实原本林敬澜这边是打算让林有成为创作导师,因为一开始鲁迅文学院这边打算在《创作实践与研讨》这门课程上采用传统的“拜师带徒”的方式,邀请了不少文人学者,但是很显然林有成对于这样的“拜师带徒”提出不同的意见,认为太过陈旧,而且也不符合文学创作的自由性。

因此,林敬澜这边也尊重林有成的意见,就没有让林有成做传统的导师,不过也和学生们说了林有成欢迎各位学生到家中进行文学交流。

这自然就让不少学生都很欣喜,想着后面有机会一定要去林有成家中去拜访。

要知道现在不少人都有各自导师,后面也会去导师家中接受辅导。

既然答应来给鲁迅文学院的学生上课,林有成虽然知道写作自由,但也有做了一些准备,毕竟他是要给那些有才华的作家讲课。

当他迈入教室的时候,一瞬间就受到了相当热烈的掌声。

很显然,一个个都满是兴奋的目光望着林有成。

听着教室里面那些热烈的掌声,林有成脸上也不禁露出一丝笑容,这里面有不少人他都是认识的,即便不认识,也是知道的。

看着那一张张还很年轻的脸,林有成内心不禁感叹自己这个中年鳏夫也是真得年龄大了。

除了余桦这些打过交道的作家,林有成还见到了一位有些眼熟的陌生人,好像是在燕园见过。

谢舒华坐在教室里面,很是兴奋地望着林有成,很显然她看出来了,林有成还记得她,以前她还在燕京大学上学的时候,林有成来燕园做讲座,她每一次都有去听,而且还私下当面有表达过对林有成作品的喜爱。

现在她也踏上了文学这条路,知道有鲁迅文学院和燕京师范大学联合创办的研究生班,她自然也就有报名参加这一届的研究生班,至于知道林有成也会给他们讲课,这是之后的事。

很显然,谢舒华是非常激动能够听林有成讲课,因为她一直以来都非常喜欢林有成写的小说,喜欢林有成笔下的爱情故事,可以说每一部小说她都有翻阅好几遍,当然像《风声》、《天狗》那样的小说同样让深受震撼,无比动容。

不得不说,谢舒华走上文学创作这条路,还是有受到林有成这位作家的影响。

当然,这些都是谢舒华一个人的故事。

林有成的目光也只是和她相识而过,林有成并不知道他对于谢舒华的影响,望着下面的年轻人,笑着说道:“你们不用喊我林老师,可以直接叫我有成,或者林大哥,我给你上课,也就是和你们交流一些写作的事。”

“之前文学院还想着让我做创作导师,拜师带徒的那种,我给拒绝了,因为我觉得文学创作也就都是交流。”

“不过,你们要是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来兴华胡同找我,我们一起交流。”

很显然,林有成的话十分平易近人,让其他青年作家也都感受到了林有成是真的来和他们进行文学交流的。

“如果有人不想来教室听课,也无妨。”

这话一出,自然也就让余桦等人很是惊讶,没想到林有成会直接说这话。

不过,余桦并不知道,其实这一届的研究生班往后大多白天都没有去教室上课,教室基本上是空的,晚上看电视、下棋反倒把教室占满了。

很显然,这些青年作家并没有真正就老老实实地上课。

林有成也没有在意余桦等人的惊讶,只是笑着说道:“关于文学创作,你们可能比我更了解,普遍的认知是线性而模块化的,即伤痕、反思、改革、寻根、现代派、先锋、新写实、新历史等文学潮流的更替,构成了线索清晰、逻辑井然的存在。”

“但是我想说的是,文学创作一直都是自由的,没有什么流派能够拘束你的创作。”

对于林有成说得这一点,其实余桦深有感触,现在他就在古典小说的场景里徜徉,前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古典爱情》,讲述了一段才子佳人的故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