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娱之花瓶影帝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60章 大型剧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人物弧光和情感脉络,这些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表达,恰恰是区分商业电影好坏的关键,一部优秀的商业电影,也许不需要思考人性提拔深度,却需要保持一个流畅的观影感受,这些看不见的脉络就扮演这样的角色。看看“泰坦尼克号”,看看“阿凡达”,看看“复仇者联盟”,这些电影能够引爆票房炸弹,不是没有理由的。

前世,“蜘蛛侠”取得巨大成功,毋庸置疑的辉煌,一直到多年后,依旧被认为是超级英雄电影里程碑的作品,安森自己也非常喜欢。

但是,“蜘蛛侠”完美吗?

并不。

至少在安森看来,并非如此,其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三位演员的表演。

托比-马奎尔也好、詹姆斯-弗兰科也罢,还有克里斯滕-邓斯特,三位演员的表演都太过偶像化了。

以托比为首,他赋予彼得-帕克腼腆青涩的特质,却在数次情感转折以及心理转变的时候流于表面。

其实,这也是他一直以来的表演习惯,从后来“了不起的盖茨比”、“奔腾年代”等等作品就能够看出来,不同角色之间的特质如出一辙,对情绪的呈现也始终停留表面,没有层次也没有力量,他的演员生涯更多是在重复同一个角色——

也许存在些许区别,但非常有限。

结果就是,人物弧光是完整的,但更多来自剧本,没有缺失却也不够饱满。

最终,“蜘蛛侠”也就成为一部偶像式电影,尽管剧本给予彼得-帕克完整而立体的成长空间,但托比-马奎尔版本的蜘蛛侠却始终无法像克里斯蒂安-贝尔(christian-bale)版本的蝙蝠侠一般带来冲击。

当然,这里存在一个疑虑:

不止托比,詹姆斯和克里斯滕也有同样的问题。

这让安森不得不猜测,要么这就是山姆-雷米的初衷,有意识地保持故事的轻盈,避免情感太沉重;要么这就是索尼哥伦比亚的意思,他们希望保持电影的娱乐效果,票房第一,没有必要深入挖掘。

于是,他们制作出了一部“偶像电影”。

很大程度上——90%左右,安森赞同这种观点,“蜘蛛侠”的票房成功就是得益于如此策略,苦大仇深着实没有必要;但优秀和经典之间就存在一张薄薄的窗户纸,如果可以捅破的话,电影能够迎来脱胎换骨的变化。

安森想,如果能够在不影响电影剪辑以及份量的情况下,在一些情感爆发、剧情转折的场面里赋予彼得-帕克心理变化的层次,是否能够让这个具有成就经典资质的故事模版真正释放出应有的魅力?

所以,在电影开机前,安森就一直在研究剧本研究角色,研究人物关系研究心理状态,不止为了角色,同时也为了进入拍摄阶段,他能够准确捕捉任何一个场景呈现出来的状态,并且尝试丰富演绎。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难题。

而且,这也是安森首次如此尝试,还是首次担纲男主角,和“老友记”、“公主日记”的情况截然不同。

是骡子是马,只有拿出来遛遛才知道。

转眼,“蜘蛛侠”剧组就已经在纽约开拍半个月,从最初的兵荒马乱安到现在的渐入佳境,剧组终于找到了节奏。

然后,今天剧组就即将拍摄一场关键戏份——

在安森看来,可以说是整部电影的核心,同时也是成就整部电影与众不同的关键。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句经典台词,就是出自这里。

同时,剧组选择在纽约实景拍摄,就为了真实捕捉纽约的光线,地理位置位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门口——

纽约另外一个富有地标意义的建筑。

于是,也就出现了剧组脚不沾地却乱中有序的这一幕,繁忙与喧闹、混乱与激动,在空气里碰撞出火。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